王春波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67-02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常言道:“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國文化傳統里記載了無數關于感恩的故事,它們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民風。但是,現在的青年學生他們卻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缺乏,他們學習上不努力,生活上要求過高,行動上懶散,對老師的教育情緒化。據觀察,現在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的重要因素,使我們不能不反思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規律,通過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引導受教育者培養感恩意識,在個人和社會許可的范圍內報恩于行的系統活動過程。
一、中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原因
1.家庭因素
現在初中生都是90后的獨生子女,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受家庭百般呵護,從而逐漸形成“唯我獨尊”的心理;在他們的人生觀里“我”永遠是第一位。家長沒有培養孩子的回報意識,讓他們缺乏感恩教育。
2.社會因素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受到沖擊。隨著人們精神生活的不斷擴大,各種媒體及網絡給中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參照與過去大不相同;同時社會上的各種腐敗之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個人主義思潮不斷侵襲與沖擊中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的辨別能力受到極大影響,從而導致人格素質降低,感恩意識逐漸喪失。
3.教育因素
現在學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所以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只看重學生成績而忽視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學生對身邊的事情缺乏感受,體會不到感恩的情緒。
二、加強學生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通過營造氛圍提高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
1.召開系列主題班會深化學生的認識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父母、教師、朋友乃至陌生人給予的恩惠,因此我們必須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這一切。如可召開一系列以“感恩為題”的主題班會,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懂得個人的成長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支持的結果。
2.通過角色扮演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
在教育中要讓學生認識到,愛從來都是雙向的,誰都沒有只奉獻不求回報的義務,也沒有只索取不付出的權利。要達到這一認識,就需要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多站在家長、教師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嘗試做一些家長與教師經常為他們做的事情,從而感知父母、教師對自己的恩情。
3.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增強感悟
教師要鼓勵學生把每周或每月別人為自己做過的、自己受到感動的事情寫成周記或作文。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還可以要求學生在班上宣讀或者選出體會深刻的文章并放在教室的展示窗里展示。
4.借助故事的講述來加深學生對感恩教育的理解
很多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和寓意很深刻,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們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節的寓言故事、童話和偉人故事;給學生講或讓學生自己講述一些感人的故事。
(二)通過及時評價強化學生的感恩體驗
1.引導學生在對事件的分析中加深體驗
在教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就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進行分析,也可以選擇新聞報道中的事件來組織學生討論,升華其情感。
2.讓學生在完成感恩作業的過程中不斷體驗
學生不僅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而且對于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也應發自內心地感激。給學生布置感恩作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進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3.讓學生在親情主題教育中深化體驗
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常會遇到值得紀念的、有教育意義的節日,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師節、重陽節、母親節、父親節等傳統節日來臨之際,舉行大型的感恩活動:教唱感恩歌曲,組織感恩教育主題班會,出感恩教育專題黑板報和墻報,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點播感恩主題歌曲等。
4.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讓學生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將感悟轉化為行動。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指導學生承擔一定數量的集體勞動,參加社區服務和社會調查活動等,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來報答學校和教師的關懷。
(三)引導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實踐感恩行為
學校可以開展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感恩活動由校園延伸到社區,讓學生真正把所理解的東西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從而有利于對他們感恩意識的培養。
綜上所述,感恩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社會工程。尤其是在當今比較嚴峻的形勢下我們更應該重視,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全力構建。學會感恩,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讓學生學會感恩,是我們的教育者必須承擔的責任。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