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83-02
新的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側重提高閱讀能力”。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英語試題,我們不難看出,閱讀理解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點,自始至終占著主導地位,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梢院敛豢鋸埖卣f,做好閱讀理解題,是獲得高考英語高分的關鍵。閱讀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都是難題,光是一個詞匯量不達標就會影響閱讀的速度,此外缺乏語法知識,不能正確地理解長句和難句,缺乏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這些問題都會阻礙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現狀及問題探析
1.老師課前準備不足
高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與老師的充分準備是分不開的,但如今有一些老師課前沒有備課,沒有充分準備,也沒有提前告訴同學們要講課的內容,只是照本宣科,沒有顧及到同學們學習英語的感受,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更不用談提高閱讀能力了。
2.上課形式過于單一
如今還有不少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片面地追求教學進度,一味的注重個人的講解,沒有與同學們形成互動。這樣的形式太過單一,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且,同學們學習英語的興致會大大降低,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學習英語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有動力,所以老師們要注重提高同學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3.沒有課內外結合
英語源自于生話,它與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老師只是把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看成是提高應試教育分數的機器,而不注重英語課內外的結合。殊不知課外的英語學習與交流比課內的講解更加重要,課外的學習更能夠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二、保證課外閱讀的質量和數量
理論聯系實際,一切理論都是服務于實際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當然也離不開課外的實際生活。只重視課文閱讀是遠遠不夠的,要提高閱讀能力還應該將課堂閱讀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但是高中生的課業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機械地將些課外內容強行塞入他們手中,只會增加他們的負擔,引起他們的反感。要使學生的閱讀從被迫消極轉向主動積極,教師要科學地指導學生課余的閱讀活動。開始階段,選材難度忌高,內容方面可讓學生從興趣愛好著手,注意從貼近生活的學校生活,體育運動、旅游指南,天氣預報等等題材開始,逐漸向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科普等方面發展;體裁方面,可遵循從記敘文到應用文,到說明文和議論文的順序??傊?,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并且要盡可能做到面廣、實用,力求體現時代感,現實性和生活化,這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多練習、多比較,熟悉文章設題手法
常有學生說文章看懂了,題目卻做不對。這大致有兩種原因:一是只理解了文章表面意思,未能深層理解。二是未能透徹理解題目。目前閱讀理解題目可以粗分為兩類:考查整體理解水平的主旨題和考查細節理解水平的細節題。其中主旨題占半數以上。細節題學生也應注意其選項并非與文章完全對應,而經常換一種表述方式,或根據“弦外之音”考查學生對隱含細節的理解。對題目選項的設計,學生要注意它經常分為兩類:本身意義成立的選項和本身意義不成立的選項。前者包括答非所問,文不對題,超出范圍等手法,后者包括偷換概念,張冠李戴,細節含糊等手法。所以學生要注意去除迷惑選項,確定最佳答案。
四、細讀文章,掌握正確解題思路
除了主旨題以外,細節理解題也是閱讀理解題中的基礎題,它主要考查學生對文中的具體事例,數字,情節,人物等的理解,經常出現排序題(按事情發展順序排序),圖表題,正誤題(依據文章內容對所列的陳述進行正誤判斷)。考生必須在十分有限的時間內領會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脈絡。所以要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即:看題目——閱讀——解題——有選擇的再閱讀——再解題。先把文章所給問題瀏覽一遍,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那些表層理解的題目,在初讀時就可以迅速選定。然后對剩下的深層理解的題目再回原文去找依據,因為已讀過一遍,去哪一段,哪幾句找依據,已心中有數,所以不必再從頭至尾讀一遍,而只需找與題目有關的依據。
五、理解文章結構,掌握作者意圖
英語文章講究使用主題段與主題句,段與段之間通常有過渡詞語連接,承上啟下,使文章行文連貫。有時文章還會在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或邏輯推理上運用較高級的組篇手段。如果希望準確、深刻地理解文章,必須對文章的結構有所了解,把握全篇的文脈,即句內、句間和段落間的修辭手段或邏輯關系。每篇文章都有一個特定的寫作目的,或是向讀者傳遞某個信息,或是愉悅讀者,或是講授某個道理。而這些信息通常并不是明確表達出來,而是隱含在文章之中。作者往往在構思語篇之前總要進行預先設定:讀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讀者可能與自己共同擁有什么樣的生活經驗,思想見地和需求欲望等;然后設計一些隱藏在語篇深層的”潛臺詞”。因此這類試題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總體內容的基礎上,透過隱藏在語篇深層的邏輯線索去真正領悟作者的言外之意。
(責任編輯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