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96-01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是要尋本求源,要讓學生認識、掌握規律,提高自學能力,引導他們尋求事物之間的聯系。學生有了把各種因素聯系起來進行思考的能力,就能優化學習過程,促進智能進一步發展。
一、抓課文內容的前后聯系
在閱讀教學中,我努力體現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堅持訓練學生從課文內容的前后聯系中去加深對句、段乃至全文內容的理解,去體會句、段乃至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我的做法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字“導”。為此,我下功夫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如:我圍繞《將相和》中的這幾句話:“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來。你要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藺相如真能像他說的那樣和璧一起撞在大柱子上嗎?多數學生認為:如果秦王逼得緊,非要把和氏璧奪過去,相如就會真的去撞,他寧可與璧同歸于盡,也不讓秦王白白搶去寶玉;如果秦王不強逼,他就不會去撞。有個同學卻認為藺相如絕對不會去撞璧:“相如說要和玉一起撞在大柱子上,只不過是為爭取時間完璧歸趙的緩兵之計。”同學們一邊聽,一邊不約而同地翻閱課文前面記敘的相如赴秦之前對趙王說的話,一個個不禁點頭贊同。
二、抓新舊知識的有機聯系
在學習《草船借箭》的課堂上,有一位同學提出了一個看法:“十萬枝箭是諸葛亮用計騙來的,而不是借來的,所以我認為題目應改成‘草船騙箭”。究竟哪個題目好?學生意見不一,爭得面紅耳赤,這正是抓新舊知識聯系進行解疑的有利時機。于是,我啟發道:“請同學們想一想諸葛亮用草船弄來的箭,后來干什么用了?”同學們立刻運用記憶中儲存的信息,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發表了新的看法。有的說:“在赤壁大戰中,周瑜率兵把諸葛亮從曹操那里弄到的十萬枝箭又全部射向曹軍,如數還給曹操,所以還是《草船借箭》這個題目好,它更形象地說明了用草船得來的箭的用途。”有的補充說:“‘草船借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新舊知識的聯系,不僅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而且使學生的理解、思維、認識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抓課內外聯系
1.抓課內外閱讀的密切聯系
要創造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必須擴大信息源,把學生閱讀的天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把課外閱讀所得引進課內,二者珠聯璧合,自然和諧地統一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才能使之相互補充,互相轉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積極尋求二者自然結合的聯系點。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課前我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去了解邱少云;課內我讓學生透過趴在火堆里的邱少云紋絲不動的外表去想象英雄的內心。就在同學們的心被英雄的行為深深打動的時候,有位同學卻談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我覺得作者寫得不太真實。既然火勢那么猛,邱少云叔叔身上背的彈藥為什么不爆炸呢?”話語不多,可挺有份量。我從其他同學的眼神和表情上看到,這位同學的疑問,已引起不少同學的共鳴。“是啊,火勢那么旺,邱少云身上背的彈藥為什么不爆炸呢?哪位同學能解答這個問題?”我的反問為課外閱讀過有關資料的學生提供了表現的時機。一位同學站起來,說:“邱少云叔叔從小有咳嗽病,潛伏時,他挖了一個土坑,準備咳嗽時,把臉對著坑,使聲音不向外擴散。身上著火后,他馬上輕輕地把子彈深埋坑里……因此,避免了發生爆炸……”字字句句落地有聲,有根有據地解釋消除了同學心中的疑問,使邱少云的英雄形象高高矗立在學生們的心坎上。
2.抓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
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課本中有的文章所寫的內容或表達的感情,有些使他們難以理解。為此,我采取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是冷眼旁觀做局外人,而是設身處地,入情入境。老舍的《養花》一文所反映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習前,我做過調查,全班大部分學生都喜歡花,但誰也沒親自動手養過花。作者的愛花與學生的愛花顯然不是屬于同一個層次。預習后,有的學生提出:“……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種,一百多棵,全家都幾天沒有笑容,真能這樣嗎?這里作者是不是采用了夸張的寫法?”這一問題的提出充分說明學生與作者對花的感情距離很大。于是我啟發學生尋找與文中內容相似的親身經歷,借以體會作者的感情,與之發生共鳴,結果在我的啟發下,學生一一找到了“入情”的媒介,從而真正體會到養花也有傷心處,文中正是抒發了作者愛花的真情實感。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