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靜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98-02
作文文本的批改是作文評價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傳統的作文評價專注作文文本的評價而忽視對文本形成的評價,因而,許多教師認為只有“精批細改”才是對學生負責。新課標的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作文文本的批改,更要關注文本的創造者——學生。那么新課標下應該怎么進行作文評價呢?
一、作文評價中的問題
1.作文評價重結果,輕寫作過程
傳統作文評價過分注重作文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作品形成過程的評價與控制。在這種評價制度下,學生作品的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運用語言的思考過程,推理、推敲過程等無從展示,被摒棄于作文評價之外。
2.作文評價重寫作知識與技能,輕情感態度價值觀
傳統作文評價過分重視對學生在作文中反映出的知識積累、語言運用能力及感受力、思維能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評價,而忽視對學生在作文中反映出的興趣、情感、態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其結果是“好學生”不能正確判斷自己的優長,“差學生”無法發現和感受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進步,自然也無從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久而久之,其導致結果是學生對作文的厭倦和畏懼。
3.作文評價主體單一
在傳統作文評價體系中,教師占有無可替代的主體地位,學生始終是從屬的被評價的對象。由于學生自我評價的價值被忽視,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而學生一旦失去評價的主體地位,失去評價自己作品的機會,也就會失去學習的主體意識,失去學習的自覺性和責任心,甚至出現對評價消極應對、冷漠排斥的情況,于是作文效率也就因學生主體地位、主體意識的喪失而大大降低。
4.作文評價重甄別與選拔,輕診斷、激勵和發展性作用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作文評價體系過分關注學生評價的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對于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展性功能認識不夠,沒有有意識地通過評價活動激勵學生的發展,診斷學生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對學生的發展提出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建議。
二、新課程下高中語文寫作評價方式
1.作文評價應當突出“激勵性、改進性和探究性”的功能
長期以來,中小學片面追求升學率,“高考”的指揮棒直接作用于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因此,作文評價一直過于關注作文結果,關注高分作文、滿分作文,注重作文評價的導向功能與鑒定功能,忽視通過作文評價對學生寫作動機的激發、寫作興趣的培養以及寫作情感的熏陶,也忽視通過學習作文進一步習得探究的能力。這樣既挫傷了學生的作文興趣,又扼殺了許多學生的作文稟賦;既忽視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又忽視了通過作文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在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的今天,作文評價也應該突出評價的激勵性功能、改進功能以及探究性功能,使導向功能、鑒定性功能與前三種功能有機統一,從而凸顯出作文評價功能人性化的一面。這些綜合性的評價功能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為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奠定基礎。
2.應以學生生活閱歷為本,全面評價學生的寫作能力
新課程語文教學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作文文本的批改,更要關注文本的創造者——學生。教師要用發展和全面的觀點去評價學生作文技能的習得。作文文本是學生學習進程中的一個學業內容,由于學生的知識積累、社會閱歷都比較少,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謀篇布局的能力也有待長進。因此,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教師應該換位思考,進入學生的經驗世界,體會學生的心理,理解學生的語言。教師始終要用欣賞的、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從單一化評價的窠臼中跳出來,正視不同質量的作文文本,結合學生的差異特征,著重分析文本形成的原因,對學生作文進行有效鼓勵,并進行適當的寫作指導。讓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最終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技能。
3.采用新型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主動性
在傳統的作文評價體系中,學生作為被評價者只被動接受評價,只能根據評價者發出的指令被動地矯正作文技能,對評價的結果也只能全盤接受。發展性作文評價強調評價過程中的人文因素,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承認每個學生的價值,從對每個個體寫作的現狀分析去發掘其潛能,重視學生寫作中的個性體驗,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強化評價者(教師)與被評價者(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促使學生主動、愉快地參與評價。發展性評價既注重寫作知識的掌握,寫作方法、寫作能力的培養,還強調情感體驗,寫作興趣和習慣的培養,形成激勵發展的動態評價,使評價過程成為一種自我強化、自我持續和內在滿足。
師生互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滿足了學生共同參與作文評價的需要。教師不再包辦作文評價,師生互評觸發了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學生個體智慧的碰撞和信息的交流。學生在評價中得到的不是教師個人的觀點,而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集體智慧的整合。學生在作文評價過程中,得到的也不僅僅是知識,而是人際交往、協調合作的個性品質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生作文的評語向學生公布,讓全班學生討論教師評語的適合度,鼓勵學生提出對教師評語和對作文本身的意見。教師則可以在考慮學生的意見后,改變自己原有的評價意識,或者是添加評價的內容。師生在真誠、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共同參與可形成互動性師生評價。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