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山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106-01
中國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雖然有一些糟粕,但也有無數的精華。而傳承世代的孝道文化,在諸多因素的沖擊下,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在我們的教育對象小學生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
古言道:“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長輩在各種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還說:“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兒養志。”也就是說,培養一個人的美德應從小抓起。而現代教育基于升學壓力,從幼兒時期就側重知識灌輸,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精神越來越遠,中國自古以來所形成的修身傳統幾近漸漸消失。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孝道精神呢?我認為學校教育和家庭引導相結合是一條可行的途徑。那么,老師和父母該怎樣教育孩子懂孝道呢?
第一,讓孩子明白守孝道的道理,并且讓其在實踐中一點點落實。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十月懷胎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又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我們要心懷感激和感恩,尊重父母,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給孩子這些道理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要細心地引導。剛開始時,對孩子的要求標準不要太高,現實一些,凡事總有個過程,要慢慢來。當孩子懂事一些了,就要制定規則,讓孩子通過實際行動去尊重父母、關愛父母。同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少些責備,多些關心。
第二,讓孩子看到身邊的榜樣。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沒有榜樣,孝道對于孩子來說只是抽象的概念。電視上曾播放過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公益廣告,廣告中一位媽媽端來一盆水給奶奶洗腳,站在一旁的小男孩看見了,立馬轉身也端來一盆水給媽媽洗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生活中類似的細節有很多,我們要抓住點點滴滴為孩子做示范。
第三,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要想孩子尊重自己,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特點,從而給予不同的教育。學會跟孩子溝通的技巧,平等、民主以及有效的溝通,這些都是確保孩子孝順的前提。
第四,讓孩子受到中華傳統孝道的熏陶。《孝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二十四孝故事》等等這些,都能很好地讓孩子接觸與了解孝道真正的內涵。從《孝經》上我們可以看到,被尊為圣人的孔子是非常重視孝道的。他認為孝道是道德之根本,教化之所從生;孝道不僅限于對父母,推而廣之,更要忠君愛國,善待他人。一個人不但要記住祖宗的高德善行,而且要更進一步的繼續發揚光大,這才是盡到了大孝。從《父母恩重難報經》里孩子可以了解到自己從十個月的胎兒時期到長大成人后父母的種種艱辛與不易,從而感受到爸爸媽媽發自內心的疼愛,喚醒感激與感恩之心。《二十四孝故事》則很好地為我們展示了古人是如何盡孝道的,尤其是它普遍贊美了好人有好報這個因果輪回,也鼓勵了孩子們發心向善。類似的書籍還有不少,無論在哪里看到都可以買下來或下載下來與孩子一起分享。讓傳統文化熏陶孩子,讓孩子用一顆善良柔軟的心對待家人和世界。
第五,讓孩子有具體的規矩可遵守。孩子明白了守孝的道理,并且腦中有了具體可感的孝順榜樣,這時父母就要制定一些規矩,并與孩子一起遵守。例如,每天回家都先向老人問安;吃飯時請老人先入座、先動筷子;有好的東西先給家中老人;要照顧到老人的行動能力,帶他們去散心;不與老人爭執動怒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能和孩子一起遵守的家規。
第六,讓孩子學會善良與博愛。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某地有父母因為怕影響正準備參加高考的孩子的睡眠,竟然將小區外面池塘里的青蛙全部毒死。為了自己的舒適和需要可以無視其他生命的痛苦,犧牲別人的利益,這種極端自私的心態傳給孩子,會給我們下一代的生存帶來多么可怕的混亂,又將給這些父母本身帶來怎樣的惡果,他們為什么不想一想呢——“只要自己過得好,管別人怎么樣”帶著這種狀態生活的孩子,怎么可能會孝順父母?讓年邁無用只會讓人耗時陪伴的老家伙們去自生自滅,這難道不是必然的結果嗎?
所以從現在起就請父母審視自己的內心,真正努力去以愛和寬容來面對生活,重視其它生命的感受,連一只小蟲也請不要刻意踩死,并帶著我們的孩子來一起學習與修行。對世界充滿善意,愿意理解生活與生命的真正本質,能夠呵護幼小生命的需求,這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孩子,有人味的孩子。連一只小蟲的感受都會考慮到的他們,當然更不會無視父母的情緒與需求了。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最高貴的感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德。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衡量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標準。作為炎黃子孫,讓我們都來做“孝道”的傳承者和踐行者吧!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