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敬波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高校教材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全國出版的大專及以上教材的品種數及初版數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2010年43029種,初版16488種;2011年48126種,初版17976種,與上年相比種數增長11.85%,初版增長9.02%;2012年50270種,初版19655種,與上年相比種數增長4.45%,初版增長9.34%。但繁榮的背后所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一方面,教材同質化現象嚴重,教材內容“繼承”的多,創新的少;另一方面,適合高校教學的精品教材、特色教材少,教材定位模糊,生命周期較短。那么,如何在激烈的高校教材市場競爭中讓所開發的教材脫穎而出,展現出長久的生命力?如何為高校的教學、科研服務,滿足高等教育改革中對教材建設的要求?精品化戰略是其必由之路。而在影響精品教材開發的諸因素中,編輯的作用尤顯關鍵,其角色需要重新定位、重新思考。
編輯是不斷的學習者
學習者智,學習者勝。高校教材編輯要具有敏銳的編輯嗅覺,實時跟蹤國內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向,不斷地充實、刷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為高校精品教材的開發儲備營養。
第一,要了解國家對高等教育改革中教材建設的要求。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 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強調,高校要結合學科、專業的調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換代,大力提倡編寫、引進和使用先進教材,防止教材編寫上的低水平重復,杜絕質量低劣的教材進入課堂;并在《關于“十五”期間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與改革的意見》中明確,要重視教材編寫與出版質量,強調高校教材精品意識,實施高校教材精品戰略。所以在開發高校教材時,切忌簡單重復,應打造有特色的精品教材,以滿足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現實需求。
第二,要掌握所擅長專業的學科發展情況、課程設置情況。高校教材編輯要掌握所擅長專業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和課程設置情況,包括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方向、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技術與研究手段,以及該專業主要學者的研究領域與方向,從而一方面為精品教材的編寫提供專業、作者的儲備,另一方面也增強自身對書稿內容的判斷力和對作者的鑒別力。
編輯是潛在選題線索的發現者
編輯要想在繁榮和競爭并存的高校教材市場中發現有價值的精品教材選題線索,需要轉變觀念,結合出版社自身優勢和資源,揚長避短,尋找潛在的精品教材發展方向和切入點。
第一,從高校教師中獲取選題信息。高校教師是編輯獲取精品教材選題的重要信息渠道。因此,教材編輯要與高校教師建立廣泛、密切的聯系,并經常與其溝通,了解高校教學改革的動向、對教材建設的要求、所掌握的教材使用信息、對現有教材優缺點的評析等等,進而確定選題策劃的范圍,從中發現新的選題信息。
第二,從學術會議中挖掘選題線索。在各類學會、協會組織的各種專業性學術會議中,編輯都能或多或少地從中了解到當前學科領域發展的前沿,包括專業結構、課程設置的最新進展,以及對現有教材品種、內容和使用提出的新需求。因此,要借助各種大型專業性學術會議,加強與學術組織的聯系和交流,從而發現一些有價值的選題線索,并且借此與相應學科帶頭人或名師熟識,通過其在專業上所具有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聚攏一批優秀的作者群體,共同開發相應學科高校精品教材。
第三,從市場調研中發現、驗證選題方向。編輯對潛在的教材市場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而這源于長期、不間斷的對高校教材市場的調研。通過走訪書店,向圖書銷售人員咨詢同類教材的銷售量、市場占有率、價格、作者等情況,了解本社和其他出版社同類教材的出版情況,進行同類教材的市場分析。這不僅能考察、驗證有價值的選題線索,而且有助于發現教材開發的空白點,進而獲得新的選題方向。
編輯是優秀選題的實施者
精品教材的開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選題方向的確定,到選題線索的發現,再到選題的確定,是一個靜心思考、充分研究的過程。作為教材編輯,理應樹立精品意識,找準主攻方向,優化教材產品結構,著手打造既專業又有特色的精品教材。
第一,明確教材定位。首先是讀者定位。教材編輯要明確教材的使用對象,細分教材讀者群,要對教材使用對象的特點和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是教材性質定位。不同性質的課程,其學科地位及對課程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學大綱不同,內容的深廣度也不同。
第二,遴選優秀的作者隊伍。在遴選教材主編時,一般需作幾方面考慮:首先,學術上要有一定的建樹和造詣,最好為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或學術骨干;其次,要有該課程的任課經歷,對學科的體系結構和發展走向有明晰的認識和深入的思考,對學生的要求和教學中的問題心中有數;再次,要具有嚴謹的學風、創新的意識和合作的精神,善于溝通,能夠統領編寫隊伍。對于參編者,最好能志同道合,學術觀點沒有大的分歧,學術水平相近,以便互相切磋;同時在專業方向上又能各有側重,即每個人都在該專業某一領域學有所長。
第三,提供科學、可行的教材編寫方案。編輯要根據前期的市場調研以及對教材選題的思考,向主編及編寫團隊提供詳盡、科學、可行的編寫方案。據此,教材編者能夠充分了解教材出版者對于教材的意圖和想法,并以此為基礎,結合高校專業教學的實際,對教材編寫方案的內容進行討論、修改、調整,最終與教材出版者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達成共識,最大可能地出版有特色的高校精品教材。
第四,全程把控教材編寫質量。高校教材編寫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經過前期市場調研召開教育教學研討會;二是由主編起草教材編寫大綱,召集參編作者召開大綱討論會;三是作者撰稿,通過召開統稿、審稿會定稿。編輯可將上述三個會議作為教材編寫過程的三個重要節點,加強對教材編寫過程的把握,并對照教材編寫大綱逐章、逐節、逐個知識點地與作者進行討論,包括體例的一致性,體系的完整性,概念表述的正確性、準確性、統一性等等,以實現提高教材編寫質量的最終目標。
編輯是精品教材的創新者
創新是精品教材生命力的體現,也是精品教材特色化的構建過程。這里以我社出版發行100多萬冊的《教育學基礎》教材為例,分析編輯在教材創新性方面所作的探索。
第一,向編者滲透教材編寫理念。高校精品教材要充分反映本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科研成果,體現時代感和先進性。如《教育學基礎》,編輯要求編者將國際上先進的教育思想以及公認的學科最新研究動向和發展趨勢融入到教材中,同時又不斷向編者強調將教材的知識性和科學性相結合,處理好基礎知識和發展前沿、內容深度與知識廣度等方面的關系。所以,《教育學基礎》不是教育學專業內容的簡單拼湊,而是凝結了眾多學者多年學術研究成果與教學經驗的總結與思考。它不僅作為一種有特色的高校教材得到了眾多師生的認同,同時又富含豐富的學術價值,故其價值影響力廣泛而深遠。
第二,與編者共同研討教材的框架結構。高校教材要想在眾多同類的教材中脫穎而出,就需要打破固有的模式,融入新鮮的編寫元素,展現科學、合理的內容體系,形成教材的特色和亮點。在《教育學基礎》的編寫過程中,編輯在充分尊重編者智慧的前提下,向編者充分表達了教材市場調研的情況、高校師生對教材的需求情況,以及教材市場中已出版的同類教材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共同討論教材框架結構和內容體系;并在教材出版后,及時與編者溝通院校師生使用該教材的意見,通過多次修訂,不斷完善教材結構,不斷補充新內容,從而使其內容更加實用、適用和合理。
第三,與編者共同商討教材編寫體例、內容呈現方式。高校精品教材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高校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特點,或在內容的組織上,或在體例的設計上,或在呈現方式上,或在承載的載體上等進行創新。《教育學基礎》的編輯在此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不但讓版式設計新穎、醒目,而且使教材欄目的設計、教材內容的表達都反映出“思考”的元素。《教育學基礎》每章都設計了“內容摘要”“學習目標”“關鍵詞”“主要結論與啟示”“學習評價”和“學術動態”等體例,通過向學習者提供一些醒目的語言表征,激活其知識存貯活動,提高對信息接受的速度和水平,推動學生參與到“教學交往”中,參與到“教學思考”中,從而使教材的各元素設計達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者思考能力的目的,在高校教材市場中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編輯是精品教材的宣傳者與維護者
宣傳是教材發行的重要保障,也是精品教材成長的重要步驟。編輯最熟悉教材的特點,對教材的作者、教材的定位、教材的編寫思想、教材的內容等都最為熟悉,因此編輯是宣傳、介紹教材的最佳人選,在教材宣傳中應發揮重要作用。
精品教材的錘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本新教材出版后,受作者和出版社等諸多因素影響,書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陷和遺憾,需要吸納高校一線教師對教材的意見,結合技術、學科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現實,對現有教材多次打磨、修訂,使其日臻完善,逐漸成為精品。因此,編輯要做一個稱職的教材維護者和服務者,主動走訪教材使用院校,聽取高校教師使用教材后的反饋意見,為教材的修訂掌握一手資料,做到精益求精。
總之,在高校精品教材開發中,編輯不再是“為人做嫁衣的無名英雄”,而是“優秀的助產士”“善識千里馬的伯樂”。這些美譽讓編輯的工作更富內涵、更富挑戰性,讓編輯的素養更加全面,讓編輯的角色更加多元化。
(作者單位系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