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菊 陳曉梅
無縫隙護理模式是以人為本, 通過完善護理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能, 提高護理工作的高效運作及組織銜接, 從而保證進行完整的、連續的護理工作, 進而滿足患者對護理的要求,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 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1]。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0例急診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探討、分析, 其中男105例, 女95例;年齡14~68歲, 平均年齡(34.2±3.2)歲;心內科急診67例, 神經內科急診55例, 呼吸內科急診39例,內分泌內科28例, 其他內科急診11例。兩組患者就年齡、性別、患病類型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患者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進行無縫隙護理。①建立無縫隙護理責任小組:按照醫護人員的護齡、性格特點、專科知識和技能、實際工作能力、學歷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進行分層管理, 量化個人的職責范疇。并以小組形式進行專業知識鞏固、學習,確保急救工作的順利進行。一般3~5例患者由1位護士負責,在急救過程中由護士長統一組織、安排急癥搶救。②無縫隙排班模式:護士長根據床位情況進行合理的護理人員調配[2]。其中護士長上行政班, 實施責任班相對固定、大小夜班雙班制, 嚴格實行8 h在崗、24 h負責制。在特殊時間段, 如節假日、連班等情況, 需相應的增加護理人員數量。③無縫隙的急救過程:一般在接診患者后實行先診療后付費模式, 即先對患者進行搶救, 然后進行登記掛號、初評、早期查、再評估的順序。在剛接診的30 s內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邊看、問, 邊分診, 先搶救、后登記掛號, 同時開放綠色通道。若患者無陪護人員, 護士需進行代辦各種手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進行相近的臨床急救治療, 在治療后患者的不良情緒采用抑郁、焦慮量表評分,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評分情況, 抑郁評分>7分的患者分別為87例(占87.0%)、41例(占41.0%);焦慮評分>7分的患者分別為89例(占89.0%)、52例(占52.0%), 其檢驗結果,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不良情緒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34例(占34.0%)發生不良反應, 實驗組患者8例占8.0%發生不良反應。兩組患者住院平均時間分別為對照組(21.4±2.2) d,實驗組(14.6±1.8) d;兩組患者就住院平均時間、不良情緒及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12例死亡(占12.0%), 實驗組患者10例死亡(占10.0%), 檢驗結果P>0.05, 說明尚不能認為兩種護理措施對患者病死率的發生情況有影響。作者就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 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72.0%, 實驗組患者滿意度為98.0%,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的不良情緒的發生情況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兩組患者住院平均時間、不良反應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明顯縮短了住院時間。作者就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 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為72.0%, 實驗組患者滿意度為98.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對無縫隙護理措施滿意度較高。
總之, 縫隙護理模式能夠顯著緩解急診內科患者的不良情緒, 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護理滿意度。
[1]裴華.無縫隙護理模式對急診內科患者身心恢復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9):90.
[2]鄒小芬, 鄒小瓊.優質無縫隙護理對急診內科患者不良情緒及病情康復的影響.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