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粉瓊 趙采花
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一種骨科常見病、多發病, 發病率高、年齡跨度大、療效不確定為其特點。由于腰部椎體退行性病變造成纖維盤破裂、髓核組織突出, 壓迫神經根, 導致患側下肢放射性疼痛和神經功能障礙癥狀。椎間孔鏡治療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微創手術, 其手術精確度高、創傷小、出血少、痛苦少、術后臥床時間短、恢復快等優點, 越來越多應用于臨床而被廣大患者接受, 本科于2012年6月開展經皮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至2013年12月共收治65例椎間孔鏡下行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的患者, 經過本科的標準化護理, 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6月~2013年12月, 本科采用經皮椎間孔鏡TESSYS技術[1]治療65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男36例, 女29例, 年齡20~69歲, 平均年齡52.6歲。患者術前癥狀均為不同程度的下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以L4/S5、L5/S1椎間盤突出癥收入院, 入院后經完善相關檢查, 在局部麻醉下行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 術后腰痛及患肢疼痛、麻木癥狀減輕, 能自行下床活動, 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1.2 手術方法 患者手術采用俯臥位, 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麻醉, 在C臂X光機透視下, 用18號穿刺針從棘突中線外側12~14 cm位置穿刺, 與皮膚表面成25~30°角向椎間盤方向穿刺, 至安全三角區纖維環內, 將穿刺針逐漸刺入椎間盤, 建立工作通道, 置入椎間孔鏡, 在椎間孔鏡下用專用髓核鉗取出突出及脫出的椎間盤組織, 用雙極射頻輔助止血及行椎間盤消融及纖維環成形術[2]。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慢性疾病, 病程長, 患者身心痛苦, 加之部位特殊, 且椎間孔鏡治療椎間盤突出癥是近年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患者對其治療方法持有懷疑心理, 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 擔心療效及并發癥。針對其心理特點, 積極給予心理安慰與支持, 向患者講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相關知識及此次手術的方法及術前、術后注意事項, 并且請病區患者做現身說法, 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及心理壓力, 使患者安心配合手術治療及護理。
2.1.2 術前準備 ①做好術前各項檢查, 如常規進行血、尿、心電圖、胸片等檢查, 做好術前皮膚的準備。②體位訓練:該手術采取俯臥位, 術前要指導患者俯臥位姿勢的耐受訓練,以適應患者對手術體位的耐受性。訓練方法是:患者取俯臥位, 雙手向后, 盡量抬高, 訓練時間逐漸增加直至能持續俯臥1 h以上。通過訓練可使病變椎間盤后間隙增寬, 有利于呼吸, 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2]。術前指導訓練床上大小便,訓練腰背肌及直腿抬高, 訓練有效咳嗽。③物品準備:碘海醇造影劑及2 ml美蘭注射液(9 ml碘海醇造影劑與1 ml美蘭混合), 準備3000 ml生理鹽水術中持續灌洗用, 生理鹽水中加入慶大霉素16萬單位。備合適腰圍1個, 尿壺及便盆各1個。
2.2 術后護理
2.2.1 體位護理 術后平臥24 h, 平臥可以壓迫止血, 24 h后可佩帶腰圍下床活動, 3 d內以臥床休息為主, 臥床休息能避免腰椎產生縱向壓力, 降低椎間盤壓力, 防止椎間盤再度移位, 減輕水腫和粘連, 以利于康復。臥床期間應軸線翻身防止脊柱扭曲。
2.2.2 病情觀察 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穿刺點滲血情況(穿刺點常規冰敷30 min~1 h)及雙下肢感覺、運動、疼痛、麻木、肌力情況, 遵醫囑給予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5 mg靜脈滴注, 防止椎間隙水腫。多與患者溝通, 聽取患者主訴, 以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部分患者術后當天會感到腰部及下肢疼痛或麻木等, 要告知患者這是手術后正常情況, 可以通過休息、用藥、康復等治療, 逐漸緩解。
2.2.3 飲食指導 手術采用局部麻醉, 手術后無需禁食, 指導患者合理飲食, 臥床期間多食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粗纖維食物, 如清淡的骨頭湯, 新鮮水果、蔬菜等, 特別注意保持二便通暢, 少吃豆類、牛奶、面食等產氣的食物, 以免引起腹脹不適, 若出現便秘, 可酌情給予緩瀉劑,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2.4 功能鍛煉 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功能鍛煉計劃,指導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鍛煉。
2.2.4.1 直腿抬高訓練 術后6 h即可協助鍛煉直腿抬高,2次/d, 每次左右腿抬高各10次, 逐漸增加次數。方法:患者仰臥于硬板床上, 腰部墊一薄枕, 雙上肢平放于身體兩側,雙腿伸直, 足背盡量背伸, 雙下肢伸直交替抬起。每次抬高40°, 并持續 5 s左右 , 連續 30~50 次。
2.2.4.2 腰背肌鍛煉 術后第4天開始鍛煉腰背肌, 方法:患者仰臥于硬板床上, 腰部墊一薄枕, 先用五點支撐法:雙肘、雙膝屈曲, 雙腿稍分開, 以雙足跟、雙肘、頭部當支點,挺起腰, 抬起臀, 挺達最高點時持續3~5 s, 之后慢慢放下, 連續30~50次, 3次/d;1周后用三點支撐法:雙膝屈曲, 雙腿稍分開, 以雙足跟、頭部當支點, 挺起腰, 抬起臀, 挺達最高點時持續3~5 s, 之后慢慢放下, 2~3次/d, 開始每次抬臀10次,逐漸增加次數;2周后可以行飛燕式鍛煉:患者俯臥于硬板床上, 以腹部為支點, 頭部、雙上肢及雙下肢向上飛起, 3~4次/d, 30 min/次。通過鍛煉可提高腰背肌的力量, 有利于術后脊柱的穩定性。
本組患者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標準化圍手術護理, 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患者住院時間5~7 d, 平均住院時間6 d。術后末次隨訪時按照Macnad療效評定標準[3]:優37例, 良21 例, 可6例, 差1例, 優良率89.2%。VAS評分:術前(8.7±1.0)分, 術后7 d (2.6±1.2)分,末次隨訪(2.0±1.0)分, 手術后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 滿意率達95.0%。
術后3個月內佩戴腰圍, 以保護腰椎, 3個月內避免負重,半年內避免重體力勞動。囑患者堅持臥硬板床, 繼續加強鍛煉腰背肌, 注意腰部保暖、防寒、防潮, 平時不要長期穿3 cm以上的高跟鞋, 可做游泳、快步行走、慢跑等運動。術后3個月、6個月、1年定期隨訪。若出現腰部或雙下肢異常情況,應隨時就診, 以免延誤病情。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很多, 經皮椎間孔鏡下摘除椎間盤術的優勢是創傷小、康復快、費用低、并發癥少[4],年老體弱者也可以耐受, 手術在局部麻醉下經腰椎側后方穿刺入路, 既不損傷腰椎后方肌肉, 也不破壞腰椎重要的骨關節韌帶結構, 因此不會造成明顯的腰骶部疼痛, 對腰椎穩定性也無明顯影響, 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同樣能解除神經根壓迫等癥狀, 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本院對患者從術前到術后整個圍手術期進行標準化的護理及康復指導, 取得良好效果, 贏得患者的贊譽。經皮椎間孔鏡術的圍手術期標準化護理方案具有良好的臨床價值, 值得應用推廣。
[1]周躍, 李長青.椎間孔鏡YESS與TESSYS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華骨科雜志, 2010, 30(3):225-231.
[2]隰建成, 馬遠征, 崔旭, 等.椎間孔鏡治療脫出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分析.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3, 19 (1):35-38.
[3]何春軍, 陳浩樑, 賴以毅.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17):2863-2865.
[4]汪元元, 楊霞.側路經皮椎間孔內窺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的護理.內蒙古中醫藥, 2011,30(1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