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現在我國接受剖宮產術的孕婦越來越多, 所以對術中麻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目前的剖宮產術中, 硬膜外麻醉是最常使用的麻醉手法[1]。在楊萍的《持續硬膜外麻醉在無痛分娩中的應用》[2]一文中也曾提到若在剖宮產術中使用持續性硬膜外麻醉的方法, 可以大大地減輕產婦在分娩中的痛苦。所以另外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麻醉技術往往被人忽視——浸潤性麻醉, 通常認為由于浸潤性麻醉給藥方式的局限性,其麻醉效果和適用證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也正是因為其給藥方式, 若用于剖宮產術中的麻醉, 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影響都較小, 所以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84例接受剖宮產術的產婦, 需在手術前先征得產婦和家屬的同意, 且84例產婦均為ASA I級足月妊娠, 均為首次接受剖宮產術, 其平均年齡(26.54±3.5)歲, 平均體重(62.42±1.76)kg, 平均身高(155.78±7.12)cm。按隨機分組的方法, 把84例產婦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 每組42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子宮下段橫切口進行剖宮術,兩組的不同主要在于麻醉方法的不同, 研究組采用局部浸潤性麻醉的麻醉方法, 選用局部麻醉藥中的利多卡因作為浸潤麻醉給藥, 用量為0.25%~0.5%的利多卡因進行誘導麻醉, 對照組則采取硬膜外麻醉, 在L2~3間隙進行硬膜外給5 ml 2%的利多卡因, 續加量為2 ml 2%的利多卡因, 兩組均根據阻滯平面對利多卡因進行追加, 用量為2% 4 ml/次, 直到無痛平面達到T8, 兩組術后使用麻黃堿等來控制剖宮產術中的低血壓情況。然后采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法(AVS)和觀察兩組的新生兒1、5 min時的新生兒Agar評分來作為指標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方法 該項實驗所得結果數據均就計算機整理完畢并予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就整個手術過程的VA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的新生兒1、5 min時的新生兒Agar評分, 同樣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兩組產婦的AVS評分作為比較標準,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AVS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產婦的AVS評分比較(±s, 分)
注:兩組產婦的AVS評分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切皮時 娩出胎兒 關腹時研究組 42 0.51±0.13 2.51±0.32 1.16±0.08對照組 42 0.27±0.21 2.07±0.29 0.80±0.51
由于幾乎所有的麻醉藥和鎮痛藥都會對中樞系統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都有可能通過胎盤屏障而進入胎兒體內, 若用量稍有差錯或時間控制不當, 就有可能讓胎兒心跳過緩,嚴重抑制胎兒呼吸和循環中樞時甚至會導致窒息[3], 或者也有可能通過抑制產婦的呼吸循環能力而間接對胎兒產生不利的影響特別是當有時候過量使用麻醉藥的時候, 由于對產婦的嚴重的呼吸抑制而產生低氧血癥, 這樣往往會影響胎兒的供氧和代謝, 直接威脅到胎兒的生命。所以在進行剖宮產術時, 麻醉方式的選用和用藥尤為重要[4]。
在麻醉方法中, 熟知的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兩種, 對于剖宮產術, 由于全身麻醉對產婦和胎兒的抑制作用太強,容易引發產婦休克, 新生兒窘迫等并發癥, 所以很少使用,現在剖宮產術中最常使用的便是硬膜外麻醉, 因為它安全可控, 所以至今仍沒找到更加適合的麻醉方法[5]。
但是根據本篇文章研究所得, 浸潤性麻醉作為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麻醉技術, 并且研究表明, 也確實在AVS評分中優于硬膜外麻醉, 只是對于浸潤性麻醉的用藥、用量等要進行探討確定后才能用藥, 比如本次的研究組中, 采用的浸潤麻醉用藥就是利多卡因, 之所以沒有選擇普魯卡因, 是因為利多卡因對過敏體質使用安全性更高, 雖然不確定接受手術的產婦是否過敏, 但是為了安全性, 選用利多卡因更佳。雖然現在硬膜外麻醉在剖宮產術中廣泛使用, 但是只要把握得當, 浸潤性麻醉在剖宮產術中也是一種可行且安全性較高的麻醉方式, 也同樣可以進行臨床使用。
[1]賈杰, 胡祖榮, 危早梅, 等.七氟醚復合瑞芬太尼在剖宮產術全身麻醉中的臨床研究.中國醫藥, 2014, 9(4):538-542.
[2]楊萍.持續硬膜外麻醉在無痛分娩中的應用.西南軍醫, 2010,2(12):217-218.
[3]王冬青.硬膜外術后病人自控鎮痛120例臨床觀察.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0, 16(2):317.
[4]支成瑞.腰麻聯合硬脊膜外腔麻醉用于剖宮產術的麻醉效果觀察.浙江臨床醫學, 2014, 2(5):816-817.
[5]Hall WA, Stoll K, Hutton EK, 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sleep on obstetric interventions, mode of birth, and neonatal outcomes among low-risk British Columbian women.BMC Pregnancy Childbirth, 2012, 2(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