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
“全球城市”最早來源于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列斐伏爾,他所說的全球城市是一個權力和決策中心,但它并不一定是首都。
在新自由主義逐漸成為西方主流的經濟指導思想后,全球化成為其中重要的趨勢之一。這一進程在空間上需要一些門戶城市和中介,“全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薩斯基婭·薩森指出它們就是全球城市,例如倫敦、紐約和東京。
傳統的全球城市研究過分強調全球范圍內的討論,將現實中存在于不同空間尺度的社會經濟活動之間的互動與聯系輕描淡寫,甚至根本忽略。
只有將兩者之間存在的組織空隙中所隱含的聯接同時考慮,才能獲得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斯科特在世紀之交提出了全球城市區域理論。比如,上海能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長三角地區的繁榮和區域整合為上海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并提升上海在全球經濟中的樞紐地位;而上海作為大陸的門戶城市又鞏固了其作為長三角的經濟中心地位。
需要京津冀協同發展
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提升了北京作為全球資本樞紐和控制中心的地位,并進一步促進了北京產業升級,使北京成為全國現代服務業最發達的城市。在此背景下,北京建設全球城市或者世界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
2014年財富全球500強中,總部位于北京的達到52家,超過東京、巴黎、紐約和倫敦等公認的全球城市。但北京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全球城市區域,一個缺乏強大腹地支撐的城市,猶如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不可能形成長久的全球競爭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的網絡與流動空間,必須與地方空間接軌。因此,以北京為核心建設全球城市區域需要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才能為北京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力提供保障。
發揮市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作用
京津冀地區內部發展差距較大。
而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顧名思義,一是協調發展和區域整合,二是發展速度上不能差異太大。所以,京津冀地區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區域一體化和高度城市化的全球城市區域。
從經濟地理角度講,京津冀協同發展實際是河北省內經濟主體與京津內的經濟主體建立經濟聯系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京津冀區域世界形成的過程。這里的經濟主體不是空間主體而是企業、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機構等市場經濟主體。也就是說,區域戰略的指導作用必須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發揮市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核心地位。
總之,任何城市或者區域都是一個全球流動與地方特定的歷史交接、重疊與共存的過程。
對于京津冀而言,這一形成瞬間就是全球化與區域化發生碰撞和互動的過程。一方面,北京專注于現代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參與全球競爭,為產業轉移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京津冀區域整合,可以促進地區經濟社會聯系不斷增強,這不僅會緩解北京的城市壓力,而且會最終促進以北京為核心的全球城市區域的形成,提升北京在世界城市網絡中的地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