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
電視攝像記者作為電視現場的第一親歷者和記錄者,要把現實對象的形態、體積、質感、神韻、情緒、動作、語言及時間空間上的變化,轉化為直觀可感的具象符號,通過對事物外在表征和內在意蘊的獨特表現,把觀眾帶進特定的新聞現場。因此,重新認識電視攝像在電視新聞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電視攝像記者的主觀能動性,把好電視攝像的質量關,對提升電視新聞質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擬就電視新聞攝像技術、技巧與電視新聞制作之間的關系探討。
1.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技術與技巧
電視新聞通過圖像和各個圖像連續銜接表達內容。電視新聞攝像人員以敏捷的判斷力及熟練的攝像技巧去捕捉被攝對象最富有本質特點的情節、細節以及精彩生動的畫面,在人們習以為常的事件中發現事物的精細點,應用圖像的容量和圖像的選擇,去創造聲畫并茂的電視畫面。一名合格的電視新聞攝像人員應該懂得如何應用光線、影調、線條、形狀等形式元素為節目主題內容服務,挖掘別人想用但還沒有用過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別拍攝,給后期編輯制作留下足夠的編輯空間。
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學問。好的電視新聞畫面離不開電視攝像記者對于穩、移和構圖等幾個要素的把握與處理。
2.攝像個性化行為特征與想象力對電視畫面的影響
電視攝像是一門藝術,有著自身的基本規律,這種規律就是電視記者在拍攝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攝像記者的工作拍攝行為需要遵循新聞傳播的普遍規律,但同時又具有極強的個性化行為特征。攝像記者的個性化行為特征,主要通過富于個性的畫面內容選擇、畫面構圖處理、畫面技巧運用和畫面語言組織表現出來。個性化行為特征在日常拍攝新聞過程中,突出表現在記者的想象力上。
在幾個月前由沈陽廣播電視臺主辦、《莊稼院》欄目承辦的“市民逛農家”系列活動中,欄目組為了測試所有攝像記者的攝像水平,讓他們都去了現場,就這次活動的全過程,每人扛著攝像機進行了全程拍攝,回到臺里編輯后一看,平時認真學習、功底雄厚扎實、想象力豐富的攝像記者,這條消息的素材畫面拍攝的就好看,內容形象、豐富。想象力來自攝像人員的生活知識和藝術修養,它可以引導攝像人員去設計并選擇素材、環境、機位和角度,以確保攝錄合乎稿本的畫面。
3.運用“無剪輯拍攝”意識,提高攝像水平
“無剪輯拍攝”源于電視新聞拍攝,是一種高效的新聞拍攝方法。在電視新聞拍攝中的“無剪輯拍攝”意識,是指攝像記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維的能力,要了解報道的總體構思。
攝像記者在拍攝前要明確拍攝的主題,根據主題確定拍攝的畫面,并根據實際拍攝的需要,在允許的情況下適當調整活動的進程與順序。對于一些非突發性的新聞報道在拍攝前一定要進行比較詳細的策劃,這包括對新聞事件的了解、新聞事件背景資料的查閱、新聞事件中的有關人物進行采訪等。
首先,“無剪輯拍攝”要求攝像記者具備熟練的攝像技巧。攝像記者必須熟練掌握攝像機的構成原理和應用技術,懂得構圖原理,使拍攝出來的畫面構圖合理,畫面生動,色彩飽滿。其次,具備新聞敏感性、判斷力和節目的策劃能力。當面對新聞事件的發生時,攝像記者能敏銳地捕捉到新聞事件中有價值的信息,對新聞事件有預見力和快速反應能力,能掌握整個節目的拍攝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要具有編輯的基本素質。攝像記者要懂得電視編輯選取素材的標準,遵循電視鏡頭組接的原則,并在實際拍攝的過程中,始終遵循編輯的基本原則,要始終帶著編輯的意識去拍攝,用編輯的眼光選擇鏡頭畫面。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