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現代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新型知識人才的推動,高等學校作為高技術人才集散地,在現今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將從高等學校薪酬管理存在的具體問題著手,通過相關對策研究,為高校教師的“選用育留”提出合理化建議,進一步激發高校教師教學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和輸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高等學校;薪酬管理;問題;對策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高等學校屬知識與非盈利復合組織,這一特性決定了高校教師在薪酬管理方面關注點的多樣和靈活性:作為知識型組織員工,關注非貨幣性報酬比例高于貨幣性報酬比例;作為非營利型組織員工,關注組織利益分配多于組織利潤獲取。但在實際的高校教師薪酬管理體制下,教師的報酬大部分集中在基本工資,晉升渠道不暢通等情況也損害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使高校教師領域內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愈加嚴重。
一、高校教師薪酬管理存在的問題
1.水平較低,調整與學校發展的關聯性小
以美國為例,高校教師社會地位處于社會中上層,且受尊重程度高。相較而言的國內高校教師薪酬整體中等偏下,落后于西方國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國內對高等教育重視起步晚,制度不完善。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等教育一度中斷,自1977年正式恢復高考制度后,國家才開始致力于與高等教育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二是由教師工作性質決定的。中國傳統觀點認為教師即為“教書育人”,此觀念使多數教師將職業發展定位于“教書”,因此多數教師工資的主要來源僅為級別工資與津貼福利,而國外高校教師則更加注重科研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接觸范圍廣,有更多利益獲取的渠道。除此之外,教師的薪酬調整與高校整體發展的關聯性不高:教師工資調整一般是隨著職稱的變動而變動,同時也會考慮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而高等學校的發展水平對教師薪酬影響小。這種將學校隔離開來的薪酬體制,必將導致教育領域“后勁不足”局面的出現。
2.二元結構,以“資”論薪酬的現象嚴重
我國學者近年來關于薪酬涵義主要從員工和組織兩個角度進行界定,從員工的角度來定義主要認為:薪酬是員工從他所服務的單位獲得員工認為有價值的物品。[[1]劉洪.薪酬管埋[M].北京師范人學出版社,2007.]20世紀70年代前,我國高校薪酬制度主要是單方面強調貨幣性工資,直至2006年大規模改革后才逐步轉變為綜合的基于崗位的全面薪酬制度,制度層面的全面薪酬包含崗位薪酬、績效薪酬及各種津貼福利,但實踐中卻對績效薪酬的重視力度不夠,形成以崗位薪酬、津貼為主的“二元結構”。高校教師的薪酬差距主要體現在任教年限和資歷上,忽視非貨幣性報酬,這會嚴重影響年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3.標準模糊,與績效考核體系無互動配合
真正優秀的薪酬發放應做到“唯其有才而優酬”,同時對何為“有才”有一套規范的考核體系。但當前的薪酬管理體制未能真正做到這一點:考核標準不明確、薪酬管理體制與考核體系無真正的互動配合。這主要表現在:首先,考核過程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在考核過程中強制性下達考核指標,或在考核過程中只做表面功夫,使考核結果失真;其次,考核后期無反饋溝通。高校在考核后期只將考核結果歸檔保存,不會與被考核教師進行當面或書面交流,教師不能明確得知考核結果,也就無法得知可優化改進之處;最后,績效考核對薪酬發放的影響不大。在實際薪酬管理制度中,績效薪酬所占比例較少,這使得綜合薪酬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
二、高校教師薪酬管理解決對策
1.知己知彼,了解高校教師心理期望
在完善高校教師薪酬管理制度之前,需要明確教師對薪酬的心理期望,即獲得最大激勵效果的最小成本。首先,利用問卷、訪談等實際方法了解高校教師的薪酬滿意度,具體包括符合期望及亟待提高方面,并對造成滿意與否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其次,對高校現運行的薪酬管理體制進行剖析,只有在教師期望與學校可支付水平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薪酬改進,才能真正做到薪酬管理體制的可持續發展。
2.內外兼修,建立全面薪酬管理體系
高校教師的薪酬支付應注意兩個基本要點:內部公平與外部公平。內部公平是保證高校教學具有持久競爭力的出發點,高校教師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型員工,應更加注意非貨幣報酬的支付比重,同時應該摒棄以“資”論酬的觀念,實行寬帶薪酬體系;外部公平是保證高校教學具有持久活力的基本點,外部公平實際上是將高校教師與高等學校合為一體,只有保證與其他競爭主體間的相對公平,才能做到對高校教師的“選用留”,為此,高校管理者需明確薪酬管理標準,創造有競爭力的薪酬體制。
3.兩方互動,憑借高績效推動優管理
傳統的“二元”薪酬結構已經不再適合當前激烈的教育競爭形勢,高校應適時引進并執行“三元”薪酬管理體制,即崗位工資、績效工資與津貼福利相協調、并以績效工資為主導的薪酬體制。首先應建立明確的績效考核標準,對績效與薪酬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統計,明確規定什么樣的績效可以達到何種薪酬水平;其次,加強對績效反饋面談的重視力度,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缺點與不足,幫助教師改進績效。最后,以薪酬水平不斷調整績效考核標準。在薪酬水平不斷提高或降低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考核指標與考核標準偏離的情況,應在績效考核過程中不斷調整,保證績效與薪酬的兩方互動,憑借高績效推動優管理。
三、結論
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高校教師薪酬管理中存在多種多樣的問題,高校管理者應進一步豐富管理經驗,爭取對薪酬管理體制方面的內容得到更為明確、深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劉洪.薪酬管埋[M].北京師范人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劉明焱(1993-),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