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云
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發現小學語文教學始終存在著功利、匆忙的問題。
一、具體原因
(1)很多教師多年以來,都是將學生固定在自己設計好的框架中,用最簡便、最省時的策略來教學語文。
(2)現在提倡“有效課堂”,這使得教師們更少了一些從容,往往根據“教參”要求,讓學生緊緊抓住教參上的幾個重要問題集中解決,從而忽視了很多有價值的內容。
(3)在“減負”的背景下,很多語文教師為了在課堂上完成課堂作業,常常采用“以講帶悟”的策略,扼殺了學生自讀自悟的機會和能力。
這三種表現,其好處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向學生呈現出課文的要點,能較好地幫學生應付考察。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使學生失去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機會,從而造成學生對課文總體把握能力的下降,對文本中許多字、詞、句、段敏感度的降低,個性化的理解力被扼殺……語文本身所具有的多元、生動、感性等眾多元素就會缺失,教學顯得急功近利,語文本該擁有的從容淡定、舒緩優美也不見了。
針對這一現狀,筆者以為:小學語文教學應重視“讓孩子與文本直接對話”,留下時間,給予學生個性閱讀的機會,使學生能自主地、主動地進入文本,獲得屬于自己的、獨到的收益,這才是語文教學應有的見識和情懷。
二、創新教學方法
(1)與全文直接對話。每個文本都會向學生呈現一個獨特的畫面——或抒發一種感情,或揭示一個道理,或說明一樣事物……這就需要學生自主閱讀。現在的學生,長大后的成人,他們讀書、閱報等,也都需要靠自主閱讀、自行感悟,從而獲得屬于自己的完整的收獲。因此,獨立自主地總體把握一個文本的內容、思想的能力極其重要,要從小培養。①初讀感悟。每當新教一篇課文,在初讀全文后,教師可以拋出一個大問題,力求能讓學生獲得屬于自己的對文本總體的認識。根據不同的文本,我們可以問這樣的一些問題。例如,在初讀《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后,可以問“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讓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有所了解。甚至還可以追問“你覺得徐悲鴻是個怎樣的人?”讓學生對人物的特點有所思考。
這種在初讀后問的大問題,有些學生的回答也許有較大不足,但那是他們自己的感悟,彌足珍貴。長期訓練下去,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總體把握文本能力的提高,作用無疑是巨大的。②學后感悟。與初讀感悟不同,學后感悟側重于學生對文本深層的認識和收益上,因此,也極為重要。同樣,這種感悟還是要讓學生自悟自得,而非老師強加。例如,在學完《徐悲鴻勵志學畫》后,可以問“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覺得自己該怎么做?”這樣,就啟發學生由彼及此、由人及己,對文本的收益更大。學完《九色鹿》后,可以問“做人要學習誰?”這個問題可以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指導意義。當然,這些感受必須讓學生自己感悟出來,教師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
(2)與段落直接對話。每一個文本都有其精彩的部分——或是感動人心,或是文字優美,或是寓意深刻……但人的審美是有差異性的。有的學生可能對這里有感受,有的學生可能對那里有感受;有的學生可能有這樣的感受,有的學生可能有那樣的感受;有的可能與老師的不同,甚至差異很大,但仔細想來,學生的“奇思妙想”卻又充滿了智慧的光華。因此,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與段落直接對話的機會,需要靜心去傾聽。
在感人的文章中,學生的感受有時會讓老師意想不到。例如,在教《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時,我問“課文中哪個段落最讓你感動?為什么?”我以為學生都會選擇描寫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火而飽受折磨的第六自然段。結果并非如此,有人選擇描寫赫拉克勒斯救人的第七自然段,理由是赫拉克勒斯“不遠萬里”去救人,說明他不怕苦;敢于違抗宙斯的命令去救人,說明他不怕死。學生的理解似乎沖淡了主要人物普羅米修斯的光輝形象,但卻很有道理,教師細加引導,則能更好地襯托出普羅米修斯的偉大功績。
(3)與字詞直接對話。在課文中,很多時候,教師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字詞提出來,讓學生去體會。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反過來,讓學生自己找出自認為有感覺的詞來說體會。有時,為了節省時間,很多教師對有些詞語就放過了,而實際情況是,學生很多閃光的思維往往就會在對個別詞語的體會中展現,而這種展現才是人情人性的真正表達,才是語文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我在學生自讀課文時,要求他們找出自己有所感悟的詞語,并用鉛筆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交流時,學生畫出了很多的詞。有的畫“真好”,說這個詞表達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歡;有的畫“小家伙”,說寫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有的畫“再三”,說寫出了小珍珠鳥與“我”深厚的感情,都超過了它的父母;有的畫“生怕”“撫一撫”,說寫出了我對小珍珠鳥的關心、愛護……學生通過對這些詞的自由體會,對文本內在的情感領悟得更深刻了。
有時候,讓學生與字詞直接對話、主動感悟,還會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小學語文中有很多字詞辨析的練習,這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如《趵突泉》一文中對幾處泉水流動的描寫,就用了幾個不同的動詞,雖然它們都含有“流動”的意思,但細細體會、慢慢想象,就會發現大有不同。具體說來:珍珠泉是“涌”,體現了泉水從下往上流,且又多又快的運動狀態;五龍潭是“匯注”,展示了五龍潭里的水是從幾個地方聚集而成的;黑虎泉是“噴吐”,表現了三個“虎口”里的水流又急又多又猛的流動情形;趵突泉是“冒”,描摹出地下泉眼里的水從下往上猛烈沖的狀況。學生通過對這些詞語的感悟、理解,就能想象出“泉城”濟南那幾處名泉的神奇樣子,甚至想象得比現實更美妙。
語文是一門靠學生日積月累、逐漸積淀的學科,也是一門注重個性發展、多元認知的學科,更是一門學生今后應用終生的學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讓學生先去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教師只能以引導者、點撥者的身份出現,切不可把學生固定在“教參”、教師自己的認識框架中去教學,如果這樣,學生的創造力、自主性就會被生生地扼殺了。
愿我們都能成為開明的點撥者、學生思維閃光的觸發者!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泰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