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同剛+高魯+鄭麗珍
摘要: 裝備保障社會化作為裝備保障的一種特殊形式,在戰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從裝備保障社會化的理論淵源和發展歷程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統的梳理,對于提高社會化保障在裝備保障中的重要性認識,理清裝備保障社會化的發展脈絡具有重要的意義。
Abstract: As a special mode of equipment support, equipment support socialization is not substituted.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pth and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in theory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expericnce,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cognition and clarify the thread of development.
關鍵詞: 裝備保障社會化;理論淵源;發展歷程
Key words: equipment support socialization;theory origins;development expericnce
中圖分類號:E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1-0003-02
0 引言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提供其生長的前提條件和發展環境。裝備保障社會化作為裝備保障的一種特殊形式,盡管不像裝備甚至戰爭一樣歷史久遠,但各種裝備(后勤)保障理論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無論是鴻篇巨制中的歷史印痕,還是現實決策的宏觀指導;無論是社會大系統的矛盾運動,還是人文進程中的發展規律,都為裝備保障社會化的發展壯大提供了無窮的理論基礎。
1 裝備保障社會化的理論淵源
1.1 “兵農合一”的東方思想
有關裝備保障社會化的思想,早在中國古代先賢那里有過精辟的論述。
據記載,從商周時期到隋唐時期,兵農合一的思想與實踐結合更為緊密。由于府兵制廣泛推行,“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藉帳,一與民同”。
到了明代,朱元璋始建“且耕且守”的常備軍制度,提出“古者寓兵于農,有事則戰,無事則耕,暇則講武,今兵爭之際,當因時制宜,所定郡縣……宜精加簡拔,編制為伍,立民兵萬戶府領之”。清朝建立的“出則備戰,入則務農”的耕戰合一制度,也為清入關滅明創建了物質基礎。近代中國,林則徐、左宗棠等有識之士曾力主實行寓兵于民、兵農合一。民國時期的軍事家蔣百里、楊杰等也提出“生戰一致”、“全民后勤”的主張。
上述有關兵農合一的思想,是中國歷代軍事家一脈相承的主流思想,體現了以漢文化為代表的東方理念。
1.2 “總體資源”的西方學說
在西方,比較有代表性的軍事論著是19世紀瑞士人約米尼寫的《軍事藝術》,書中指出后勤是與戰略、戰術一起被作為軍事理論的三要素。
其中“后勤”從廣義上理解,被視為“除作戰以外的全部或者近乎全部的軍事活動范圍”。這種說法表明后勤在保障活動和保障力量方面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雖將“后勤”要素從軍事理論中加以排除,但也有將后勤定義為“所有與維持軍隊有關的活動”的描述。
英國人李德·哈特在他的《戰略論》一書中提出了“大戰略”的概念,并描述了“動員人力的,經濟的,以至于國民精神方面的所有的國家資源去實現戰爭的目的,不僅在軍事方面,而在外交、財政、經濟、倫理等所有方面都應該向敵人施加壓力”的政策[1]。
進入核時代,前蘇聯國防部長索科洛夫斯基在《軍事戰略》一書中強調:“戰略學理論研究在戰爭中國家一切軍力和物力的使用問題”[2],并專門設立“國家對反侵略的準備”一章,就軍隊的準備、國家的經濟準備、居民準備等問題,深入探討了核時代新的后勤理論。
總結以上觀點可以看出,當后勤發展成為軍事理論體系的一個分科,已進入了一個將戰爭手段的籌措、供給一元化等一系列努力綜合起來的階段。按照現在的說法,后勤作為國家總體戰略的一部分,是全民總體力量的結合。
2 裝備保障社會化發展歷程
2.1 裝備保障與社會生活一體時期
至公元前6-7世紀,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氏族、部落間的沖突不斷擴大,進而發展成為原始社會的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裝備保障活動。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社會分工極為簡單,人們的社會組織及其所進行的社會活動只是圍繞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而展開。因此,當時人們的社會活動、社會組織還處在單一的、尚未分化的階段,人們的各項社會活動,包括組織管理、生產、對外戰爭以及教育后代等活動都融為一體,由部落全體居民在基本沒有分工的情況下共同進行。
盡管那時的戰爭,同樣有準備武器等與直接戰場格斗相區別的活動。但從總的情況看,這一時期的裝備保障與社會生活畢竟水乳交融,可以視為裝備保障與社會相互關系的最初形態。
2.2 裝備保障寓于社會各領域之中時期
隨著國家的產生,生產力和社會分工得到發展,常備軍成為國家政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軍隊作戰所使用的武器裝備主要是以冷兵器及戰車、戰船為主,所以軍隊裝備保障的任務主要是裝備、器械、防護用具的供應和簡單維修等。
從裝備保障的組織形式看,單靠軍隊內部的裝備保障組織遠不能完成繁重的裝備保障任務,必須廣泛借助社會上其他領域的力量,共同完成裝備保障任務。
如在軍用物資的供應上,是以國家有關部門為主體,充分利用國家有關部門的力量。
在軍用物資的儲備運輸上,也與國家有關部門密切
銜接。
在武器裝備的生產、維修上,更是依賴國家有關部門來完成;在裝備保障人才的培養上,則要借助社會教育力量來實現。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軍隊裝備保障雖已具有可見形態,但仍處于低級階段,軍隊裝備保障總的說來是寓于社會生活各領域之中的。
2.3 裝備保障與社會各領域表面分離時期
16世紀末,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因為社會生活的分化和物質手段的增強,從各個方面對軍隊裝備保障造成了深刻影響。
首先,軍隊裝備保障從過去較零散的形態,發展成為相對獨立和自成體系的部門,基本擔負起軍隊作戰的裝備保障任務。
其次,軍隊裝備保障在保障任務、內容及其手段上發生相應變化。
主要是火器的應用,使彈藥保障成為軍隊物資供應的主要內容,而且增加了對受損武器進行修理的任務。為適應社會分工和作戰的需要,軍隊開始獨立承擔各項裝備保障任務。這使它與社會各領域在組織界限上相對分離,以此既適應社會分工的要求,促進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專門化,又適應軍隊作戰的需要,實現軍隊裝備保障的專業化。
然而對于軍隊來說,社會生活各領域在許多方面仍然擔負直接或間接的裝備保障任務,因而這種分離只是一種表面分離。
2.4 裝備保障與社會各領域高度融合時期
20世紀是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時代。
一方面,社會分工繼續深化,系統結構更加龐雜,軍隊裝備保障不僅在保障功能和統一指揮上構成了更加完善的體系,而且形成了與社會各領域的相對獨立。
另一方面,社會生活高度復雜,以至任何一個領域或行業部門都難以獨立完成自身任務,從而使社會生活回歸人類社會大融合的狀態,軍隊裝備保障與社會的關系較之過去也更加密不可分。
應當說,相對獨立和完整軍隊裝備保障系統,與社會生活構成了相互關系、彼此協調、共同發展的體系。因此,軍隊裝備保障擁有獨立完善的保障能力,并不意味著它能夠脫離社會,并僅靠自身力量來完成裝備保障任務。相反,它必須與社會保持積極服從的關系,在充分發揮能動作用的同時,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李德·哈特.戰略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瓦·達·索科洛夫斯基.軍事戰略[M].戰士出版社,2008.
[3]韓洪亮,耿永恒.跨區機動作戰裝備保障淺探[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03(06).
[4]蔡有蒼,鄭世閂.做好應急軍事行動準備 提高車輛裝備保障能力[J].汽車運用,2010(03).
[5]劉學貞,肖強.65521部隊組織車輛裝備保障能力建設集訓[J].汽車運用,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