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好周
摘 要 “育人先育德;教育之首,德育為先”。由此可見,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的基礎教育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農村教育。對于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雖然有很大提升,但仍舊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研究探索,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01-02
思想品德課是初中的必修課程,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學生學習該科目的效果狀況如何,對其品格乃至將來的人生具有深遠的影響。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來看,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對這些問題加以研究,探討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于突破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困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教學理念守舊
很多教師對本學科的新課程性質與理念、設計思路與框架、課程目標與內容和課程實施建議沒有主動去研讀把握,主動學習探究意識不夠,僅憑經驗組織教學,形成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固定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方式下,教師更多的是對教材和教案的重現,忽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反思,缺乏對學生的激勵。在這種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下,課堂隨意性和盲目性大,德育的目標難以達成,且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意識也會被削弱。
2.教學方法單一
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總在成長中的“新”課程。內容頻繁變動,是思想品德課程建設中的一個不爭的事實。名稱變,內涵變,內容變,教材變,課程總處于變動中,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呈現知識。但由于教師本身專業素質所限,絕大多數課堂仍是“一本書、一支粉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激發。在后普九階段,隨著國家對義務教育的大力投入,現在的農村初中學校都配備了電腦、投影、電子白板等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但由于農村初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不熟練或嫌使用太麻煩,平時使用者廖廖無幾,造成了寶貴教學資源的閑置和浪費。這樣課堂教學效果也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阻礙了新的教學方式的運用與推廣。由此可見,教師還需要不斷加強對自身專業技術的學習與培訓。
3.課程評價狹隘的功利化取向
當前,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教師、家長甚至學生自己對教學評價的理解窄化,重甄別與選拔,評價主體和方法單一,只看重評價的選拔性功能,特別是只關注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以分數論英雄”;只關注結果不關注過程,忽略了思維過程、體驗過程、感悟過程等對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這種與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完全相悖的做法,最終導致教師不自覺地又走上唯分數論英雄的老路。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推進,影響著億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課程評價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正是由于人們對一些重要問題認識不清楚或認識錯誤,從而導致在現在的教學行動上出現偏差。
二、提高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1.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思想品德課程不是以學習書本上的系統知識為目的的課程。因此,以往那種唯書本學習至上,忽略、輕視其他學習對象、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方法的狹隘學習觀就顯然不適應了。農村初中教師要轉變學習觀,承認學生學習的多樣性、不同類型學習的等價性,這對推進課程教學具有重大意義。
思想品德課程以生活為導向的內容結構,對教師綜合素質、教育過程、教育思路、方法和策略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轉變學習觀,才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一定高度的覺悟性與敏感性;才能深入研究和發現學生學習的特點和一般規律,深刻地認識和保障學生學習的權利,創造更多的適合學生的高質量的學習機會與條件;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在豐富其知識的同時,也積極地影響他們的思想觀念和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
2.創新教學方法
創新教學方法是“轉化”的必然要求。教學方法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有效手段,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所在。教學方法科學與否,直接決定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敗。當代農村初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對知識學習有較強的求知欲,有自主性甚至逆反心理。他們不滿足于消極、被動地接受灌輸,而是希望通過自身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要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農村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結合思想品德課程特點和學生需求,創造性地開展啟發性、參與式、研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運用案例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方法和手段活化教學過程,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3.強調聯系生活實際
思想品德課教學要聯系生活實際,抓住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實質,這也是對許多年來我國思想品德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弊病的糾正。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與需求,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善于開發和利用農村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從而將思想品德教學從課堂延伸到社會,從書本知識拓展到社會實踐中,依靠其真切經歷來思考、感悟,并將這種感悟在課堂教學辯論等形式中進一步升華,從而達到擴大學生學習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開拓學生思維的目的。做到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試圖通過說教和灌輸來代替學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
4.正確詮釋運用評價目標
思想品德課程要發揮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功能,需要教師正確理解評價的目標,掌握正確的評價理念,堅持正確的評價原則。第一,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應以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為依據,體現學科評價特點,搜集學生學習的完整信息,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第二,突出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堅持發展性評價和開放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評價內容(如課堂參與度、調查報告、個案分析等)、評價方式(如觀察、談話、成長記錄、口試、筆試、實踐活動等)、評價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等方面進行探索與試驗。第三,堅持評教與評學相結合,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性作用,通過評價活動,幫助教師總結與反思,改進教學,進而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形成性評價。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發展他們的學習成果。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輔助作用,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多元化主體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共同發展的過程。
總之,在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形勢下,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時代在變,學生在變,環境在變,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教師的教法、理念也要不斷更新,做到與時俱進、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提高教學質量。只有農村教育質量不斷得到實質性的提高,中國教育強國夢方能真正實現。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的任務還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研究探索,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努力把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不斷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黃榮君.優化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率[J].課程教育研究,2013,(4).
[2]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肖川.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