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伶俐 周長江
中圖分類號:G63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05-02
正確理解《課改綱要》和《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理念,如何做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整體實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創設情境——哲學教學生活化,在課本與生活聯系中實現三維統一
【課例】在學習唯物論“意識的作用”一課時,學生對“什么是意識,意識的特點和作用”很難理解,覺得太抽象。我以授課當時人們關注的熱門背景材料為依托:2012年12月,甲型H7N9流感從沿海向內地蔓延,甲型流感的傳染引起新一輪的恐慌,但中國政府設置了預警機制,采取了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嚴格的措施來保護居民不受感染。通過這個典型生活事例層層鋪墊、設疑貫穿整堂課,把學生帶領到生活中去感受、體驗,從而由生活上升到哲學。學生不僅理解了意識的特點和作用,掌握了知識與技能,在情境中還認識到正確的意識對人們的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意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從而感悟到在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意識的重要性”,對現階段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也有了深刻而真切的體會,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升華。
反思:我們的哲學教學內容其實有大量豐富的生活資源,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妥善利用,一定能夠超越簡單的知識學習,帶領學生經歷過程,體驗過程,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是政治學科教學過程的顯著特征,要達成三維教學目標就要加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和反思。
二、引發問題——哲學教學導學化,在合作與探究中達到三維目標統一
【課例】我在進行“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這一框題教學時,通過一個視頻話題“廣州亞運會的籌備工作與進展”為教學線索展開,多方面設問質疑,把課本知識點貫穿在問題情境中,貼近生活,吸引學生,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經驗,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問題情境來解決認知任務。先通過播放視頻“上海世博會的籌備工作”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以此話題設計一些問題情景導入:
一起來探究(分組討論):
1.世博會期間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解決其他事項諸如安檢工作、外事工作、新聞宣傳、指揮體系、服務保障等工作有何意義?
3.現在我們離亞運會結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你認為后世博(世博會結束后)最主要的事項又是什么?為什么?
4.請你評價各項籌備工作、實際工作的開展?
反思: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的職責不是給學生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啟發引導,協調和控制教與學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過程,體驗過程,實踐過程,在觀念的肯定、碰撞中感受到自我肯定和成長的樂趣,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促進交流——哲學教學互動化,在對話與活動中促成三維目標統一
【課例】哲學“價值與價值觀”課,我選取典型材料“2010年感動中國人物——王偉:大荔軍人舟曲之子”的事例,借助多媒體音頻功能,播放主持人的頒獎詞:“大雨滂沱,沖毀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兒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離,這個戰士沒有回家,那個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給自己一個永遠不能接起的電話,留給我們一種力量。”(電腦屏幕隨即顯示頒獎詞)。在主持人的深情并茂的真情流露中,學生感受到了王偉的奉獻力量。接著,我圍繞王偉的事跡設計了很多話題,和學生一起探討:請談談他哪里感動了你?他這樣做值得嗎,是不是太傻了?值得在哪里,不值得在哪里?物的價值和人的價值是一回事嗎?在王偉身上有哪些價值需求?你怎樣評價他的價值?如果換作你,在人民與親人之間,你如何取舍?面對親人的逝去,有人說他傻,也有人認為他的做法是體現了社會的責任,對祖國、人民的愛,為什么人們的評價會截然不同?你有怎樣的人生價值觀,試著用格言的方式寫出來與大家交流……
整個課堂圍繞王偉事跡不斷衍生問題,學生原生態的活動貫穿著教學活動的始終,在不斷的探討感動中,學生認同了書本觀點: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奉獻。了解了真正的人生應該怎樣活著才算有意義。
反思:在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里,十六、七歲的青年學生經歷著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的信仰在慢慢地丟失、理想在漸漸地淪落。學生甚至認為,政治書本上的觀點都是假的,不真實的,因而對政治課堂充滿敵意。這與教師過分強調認知目標,以致于知識與技能成為課堂關注的中心,知識的價值是本位的、首位的、相反的,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其他因素的價值是可有可無的有很大的關系。為此,課堂應始終貫穿兩大主線:認知主線和情感主線,使學生在感動中主動學習、掌握知識技能,在感動中健康成長,潛移默化地得到正確情感體驗,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成長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