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55-01
一、模擬旅游,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法國》一節課中,分3個小標題:“西歐大國”“便利的交通”和“文化與旅游”,分別介紹法國的經濟特點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內容。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是旅游,所以我決定在教學中將教材順序改變一下,從學生感興趣的“文化與旅游”開始進入教學。
搜集一些有關法國的圖片:文物古跡(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羅浮宮等)、景色如畫的田園風光、浪漫多情的民風民俗、時裝表演、藝術表演、香水以及來來往往的游客。將這些圖片編輯成視頻進行展示,使學生恍如置身其中,來到藝術之都巴黎。讓學生感受到法國既是一個文化大國又是一個旅游大國,從而激發學生認識法國、了解法國的欲望。
二、發現式教學,培養學生讀圖繪圖的能力
“我們了解到法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大家想去法國旅游嗎?”學生說:“想。”“那么我們要知道法國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知道呢?”學生說:“查地圖。”在世界政區圖上學生找到法國,學生從圖上很容易看出法國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大國。
教材提供了一幅“法國地形”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法國輪廓特點)、定位能力(臨海和鄰國、城市位置特點)、判斷能力(河流的流向和地勢特征)、歸納綜合能力(地形氣候與農業)。
觀察“法國地形”圖,說出法國的輪廓特點。(呈六邊形)學生進行繪圖比賽,繪制法國的輪廓圖,并在圖上填出法國的臨海和鄰國。學生總結法國的位置特點:海陸兼備。然后將學生所畫的圖進行展示,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學生讀“法國地形圖”,總結分析法國的地勢特征。學生回答:東南高,西北低。教師追問:你怎么知道的?有的說從教材內容上找到的,有的說根據圖例從圖上看出來的,有的說根據河流流向看出來的。這個追問少不得,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
三、溫故知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地理綜合能力
在學習“法國的氣候與農業”一課時,可根據法國的地理位置,聯系前面已有的歐洲氣候知識,學生不難總結出法國大西洋沿岸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教師說明小麥、葡萄的生長習性,讓學生總結出小麥、葡萄在法國最適宜生長的地區。最后點明法國的葡萄酒馳名世界。
四、直觀教學,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增強感性認識
在學習“法國的工業”一課時,可展示法國的資源分布(煤、鐵)圖、汽車公司和飛機制造等資料,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法國是一個工業大國。展示法國的夜景和主要核電站圖片,以及法國發電類型所占比例的資料,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到法國發電以核電為主。
五、開放式教學,暢所欲言談收獲
最后,學生積極發言,理清思路,談談自己的收獲和心得體會,使學生對本節課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讓學生養成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
實際上,課的內容不同,教學方法也不同,即使在同一堂課中,不同的內容,使用的教學方法也不同。教學方法是多樣的,教無定法,要靈活運用。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