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56-02
一談到作文,有的學生就感到頭疼,認為枯燥無味。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用一些靈活、巧妙的寫作訓練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藝術命題,點亮心靈
鄭板橋曾經說過:“作詩非難,題為難”。好的題目常常給人以未飲先醉的感覺,學生的習作命題也是一樣。《一件小事》《春游》等都是些老掉牙的題目了,學生自然沒有興趣,哪能生出新意呢?可在命題上搞些藝術加工,讓學生寫《這事可不小》《聽,春的腳步近了》等。學生就覺得新鮮愿意寫。講究藝術性,扣住孩子們的心靈,啟發他們寫豐富多彩的生活。
二、深入生活,體驗情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中的作文是無處不在的。作文課應走出課堂,走入生活去捕捉作文材料,帶領學生來到大自然中,指導他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引導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如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盡可能讓學生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尋找,選擇真實的材料,打開思路,不要總是寫爸媽送我上醫院、給我送傘、上車讓座、幫老大爺背包袱之類的陳舊話題;奇思妙想是作文,煩惱憂愁是作文,爸爸媽媽是作文,游山玩水是作文……當我們認清了作文,捅破了那個讓我們感覺高高在上的、很神秘的窗戶紙時,作文就不再可怕了。寫作就是把我們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通過一定的方法記錄下來。學生大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你讓我寫,寫不出來,可是你讓我說,我能說”。在課余的時候,同學們都喜歡湊在一起,有著說不完的話。什么新聞、童話故事、動畫片等等,可一到寫作文就“啞口無言”了。這就要求學生變“我要說”為“我要寫”,用筆來暢所欲言。
讓我們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去作文吧!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向生活靠攏,融入生活,多參加各種活動,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情感。同時,讓學生作文題目不受拘束,允許他們自由選擇,寫自己關心的、相信和想說的話。當生活豐富多彩了,作文也就會“美麗”起來了。
三、詩畫音樂,啟發熏陶
詩、畫、音樂常常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也是最容易曉理動情。讓學生寫秋天,品嘗秋有聲,秋的色,秋的味,那是在教室里進行的。先讓學生看幾幅秋色濃濃的風景畫,使他們陶醉在金秋中,再介紹幾首古人、今人的詩,就會勾起他們對秋的美好回憶,最后讓他們欣賞外國作曲家音符里的秋天,激起了學生的寫作情思。結果,他們爭先恐后地要用自己的筆寫出祖國美好的秋天。時下,出現了有關多媒體寫作教學的教材,它通過特有的圖像、動畫、色彩、聲音甚至于游戲的形式,給學生以極大的刺激和引誘,讓學生在游戲中取樂,在樂趣中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風光片,讓學生練練寫景抒情散文;也可以選擇一些新聞報道,關閉聲音播放,然后讓學生寫新聞報道;還可以攝錄一些學生熟悉的圖片,讓學生配上一些解說詞。
四、即興觀察,靈動描寫
在日常生活中或進行某種活動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要求,如注意觀察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點,做即興法描寫,然后做評比,看誰寫得好。比如在班上組織講演比賽,布置學生觀察某幾個同學的動作、神態、細節等,即興描繪和比賽講演,一起進行評比。
小學生抑制力較差,在觀察過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因此,根據寫作訓練的需要為學生設置一定的情境,如拔河、打掃教室等,讓學生帶著寫作的要求去參加、去觀察,注意力就會集中。之后,讓學生把觀察到的具體情節描述出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完成了一次習作,提高了寫作的興趣。
五、“猜謎”評判,個性作文
用“猜謎”的方式來判斷描寫的成效。比如,在進行人物肖像、動作、語言等寫作訓練時,事先限定為大家所熟悉的老師、同學,要求突出個性特征,不能在文中透露姓名。成稿后,教師組織學生開“人物猜謎”會,當眾念文。人物個性描寫突出,文筆好,并能立即被大家猜中的,就是寫得好的。
六、習作園地,學生自主
自古以來,學生的習作大概都是教師批改的。可發到學生手里,他未必看上一眼,老師這份辛苦就白費了。給學生一塊發表習作的園地,讓他們自己“評頭論足”,編“作文選”,小組互評,把出色的文章推薦發表,給些適當的獎勵……比如,讓每個學生每個月出一張手抄報,把自己積累的作文、日記、讀書筆記等編出來。讓每個小組每周出一張“組報”,每個月出一期黑板報,所有文章都從小組成員中選出來,并定期將所有的手抄報在班級里展出交換閱讀等。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寫”以致用的目的,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感受作文帶來的成功與自豪,從而使學生樂寫、善寫。
同時,搞好課堂效應。當學生寫好作文后,可在課中將一些優秀的作文、精彩的片段讓學生當堂朗讀,給好、中、差三類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這樣,就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滿足,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就都增加了對作文的喜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勇于探索、用心去幫助學生成長,最終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路,把作文教學搞得有“聲”有“色”,有“趣”有“味”。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