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豐
摘 要 為了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效率,筆者對備課的四個關鍵要素:學生、課標、教材、教法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思考。課堂效率提高后,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生物科學知識,更全面地提高多項探究能力,更好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關鍵詞 備課 生物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67-01
我國《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生物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每個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 課堂教學是落實“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這一理念的最主要途徑。利用好這一主要途徑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生物科學知識,更全面地提高多項探究能力。而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條件是抓好備課。下面我就從抓好備課的四個關鍵要素談談自己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備學生
1.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高中生物教學應該在初中生物的基礎之上開展。例如在學習必修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各種組織、各種器官和系統等知識,幫助學生開始高中生物的學習。
2.注重多學科交叉知識。高中生物教學還需要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背景,否則不同學科對于同一個問題的表述可能會有沖突。例如在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果糖加入斐林試劑后水浴加熱可得到磚紅色沉淀。但是高中化學中介紹了不含有醛基的果糖(多羥基酮)沒有還原性。高中生物的知識和高中化學的知識看似產生強烈的沖突,實則這兩種說法是統一的:在斐林試劑的稀堿性條件下多羥基酮的果糖發生酮式-烯醇式互變,變成多羥基醛的葡萄糖。
二、備課標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教師應該依據課標提出的三大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和提高生命科學素養來指導自己的課堂。由于學生存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差異,如何在課堂上讓更多的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就成為備課時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我一直堅持嘗試讓90%的學生掌握90%的教學內容,以期達成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探究式的課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成為公民科學素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生物科學素養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問題,也可能影響各級部分決策的制定。生物課堂最終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三、備教材
1.多關注不同版本教材。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一標多本,指的是一個新課標多套教材。我收集了多套教材,發現每套教材編寫思路大體相同,但是支撐科學觀點的科學事實不同。教學實踐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就需要參考多個版本的教材來提高多層次的科學事實。例如人教版教材用黃化豌豆幼苗切段的例子來解釋植物的生命活動是多種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實現的。而地圖版的例子則是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相互作用導致松樹呈寶塔狀。
2.注重教材的重新組織。教材的編寫往往重視科學史的事實和知識的整體性,不一定符合你所任教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對教材現有的內容重新調整順序,或者改變實驗性質,或者補充新實驗,可以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曾經在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速率影響的實驗中,帶領學生將教材的定性試驗改造為定量試驗,并且開發了一套光合作用綜合探究儀。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鍛煉。
四、備教法
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都要求我們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我曾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ATP為生命活動直接提供能量。將切好的豬肉條隨機均分為三組,測量起始長度;三組豬肉條分別加入適量的生理鹽水、等量的ATP溶液和等量的葡萄糖;用直尺測量每組的長度,統計每組豬肉條的長度變化。學生親自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構建“ATP為能量通貨”這一重要概念。課后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一學生對于學習生物的興趣大大增加。
現代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教師備課時多研究學生,研究課標,鉆研教材和學習教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只有不斷朝著高效課堂的方向努力,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才可以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恩山. 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