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芝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72-02
布魯納有一句名言:“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學生的認識能力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正好使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提高認識能力,同時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所以必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探索、發現問題,并用所學的知識去研究、解決問題。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應著眼于那些最基本的對學生終生受益的知識、技能,科學的方法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建立一種以導促學的互動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定向誘動環節
一個學生如果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則他就能在日常中觀察,課堂上看演示,實驗室中進行實驗以及課外科技活動中發現直觀材料的本質特征,并通過比較、分類、對比想象、推理等各種方式對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和物理事實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思維達到創造的境地。敏銳、精細的觀察力是發明創造的前提,沒有很強的觀察力,就難以形成很強的創造思維。在物理教學中,培養與訓練學生的物理創造思維要從培養與訓練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開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鼓勵學生勤于觀察、大膽質疑、勇于發問。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從隨意的疑問向有目的的發問發展,使提出的問題成為創造思維的源頭。其次,應培養和訓練學生搜尋問題,進而具有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再次,教師還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與學生一起設疑,并善于創設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逐步解疑,使學生在探索新知識中有所發現和創新。問題就是矛盾。我們要善于在自然現象中發現矛盾,提出要探究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探究的問題為學生設置一定的情景,如一幅圖畫、一個實驗或者一個故事。
例如:在學習力的分解時,老師可以先展示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然后提出問題。【討論】女生用一只手如何拉動班里最重的一個男生?再多用一根繩子呢?這時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積極思考,搶著發表自己的觀點。接著可以讓大家來實際操作一下,來證明是不是可行的?這可以使學生在下邊的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解惑過程。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達到開動“機器”的效果,在問題中來調動學生的心理潛力,使學生產生無意識心理活動,最后使思維活動有意識轉化。由此可見,創設物理情景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師生互動的環節
教育心理學認為課堂教學應是師生心理交往的過程,應是情感交往。師生平等交往共同探討教學,往往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但學生這種熱情是瞬時沖動,這需要教師在互動中始終獲取準確信息,讓這種沖動遷移到教育目標上。同學們在愉快的心態下不知不覺地主動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更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卻能在暢通的信息中真正做到以誘達思,以導促學。既然提出了問題,就要設法把問題的解答探究出來。怎樣探究呢?先要針對問題提出一個或幾個可能的答案,叫做假設。有了假設就有了進一步探究的目標和方向。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典型的實驗,通過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和討論、辯析來學生的物理創造思維。例如,在探究力的分解的問題時,先讓學生猜測什么情況下力的分解有唯一確定的解。于是,學生憑自己的想象提出許多假設。例如,已知兩個分力的大小,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已知一個分力的方向和大小等等。
三、教師導動環節
在師生互動教學中,教師的導動功能徹底改變了你教我學、我啟發你的傳統模式。教師在導動中一定要有新意,能承上啟下。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帶學生迅速進入角色,產生學習欲望。這就需要在授業解惑中巧妙而恰如其分地利用學生原有知識,在司空見慣的問題上,似是而非之處出其不意地展開一幅幅圖畫,讓學生在情感上燃起對問題尋根究底的欲望。由于學生提出的假設很多,究竟哪個假設是問題的正確答案,還要通過實踐檢驗才能斷定。檢驗假設的最好方法當然是動手進行觀測實驗。物理實驗教學是培養與訓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物理創造思維的有效措施。在物理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和一些實驗技能,還要引導他們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方法,培養他們的物理創造思維。
進行實驗論證時要講究科學的方法。例如,力的分解可以有唯一確定的解的因素,也可能有很多,如果我們讓各種因素同時發生變化,可以用彈簧秤結合數學幾何知識來進行研究。提出一些引人入勝的疑問,讓學生去思索,使學生自然進入探索解惑的情景。如果說蘋果落地和壺蓋跳動分別刺激了少年牛頓和瓦特的求知欲,那么這種演示便促使了學生對力的分解規律的了解掌握,所以我們在導學中一定要得法,一定讓學生在山重水覆疑無路時,在教師點撥和學生參與探索中豁然開朗,使學生在教師設置的規定情境中變得愛學,因為這種師生教學活動既有師生之間情感得到升華的功能,又有師生對知識追求并獲得成功的共同享受因素,從而使整個教學活動達到了教學的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