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武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81-02
《沉浮的秘密》一課是鄂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十七課。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玩“潛水艇”,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課在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關于沉與浮的有關問題,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體驗科學研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指導學生應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象。
一、目標教法分析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體,比水輕的會浮,比水重的會沉。”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制作簡易的科學模型,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據,對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樂于學到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本著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是研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難點是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在水中有的物體下沉,有的物體上浮,這是學生們都親眼見過的,是身邊時時發生的自然現象,但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這就需要學生通過推測、驗證,層層推進,由果推因。
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現狀,我在教學設計中分三個層次展開:(1)觀察下沉和上浮的物體,提出問題,在水中物體的沉浮與輕重有關,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和物體是否空心有關,這里,學生頭腦中的輕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們的這種推測與實際觀察結果肯定會發生矛盾,這是我們教學的最佳時機;(2)通過實驗獲取事實,對此實驗,將砂鹽、鋸末分別裝在三個體積相同裝有水的塑料瓶中,用天平對四個瓶子進行稱量,然后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沉浮現象,并做好記錄;(3)在小結時,結合學生的實驗,啟發學生舉例,重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沉浮的因素。
在教學中,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動手做一做,自己聯系實際說一說,以其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用木塊和螺母進行實驗,他們會發現大小不同的木塊都會上浮,而大小不同的螺母都會下沉。此時預想的結果與實際觀察的現象產生了矛盾,讓學陷入“矛盾”之中,那么物體的沉浮到底與什么有關呢?用天平稱物體,物體在水中時和在空氣中時,天平的量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與物體的重量有什么關系?在學生全面、充分地感知事實、描述事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對事物進行分析,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形成他們以為較科學的意見。
二、過程分析
1.提出的問題
(1)教師提問:玩潛水艇時,我們發現潛水艇里水的多少決定潛水艇的沉浮,一般物體的沉浮又與什么有關呢?
(2)推測我們準備的這些材料如鐵釘、氣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
(3)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把物體入水中觀察,看看有沒有推測錯的物體,把水中上浮的物體和水中下沉的物體分成兩堆,并記錄。
2.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小組討論:物體在水中浮與沉,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分小組討論推測)
(2)教師出示并介紹本次科學探究活動的實驗器材及名稱。
(3)教師演示實驗: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放入水中都浮了起來,兩個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師提問:這和同學們的推測一樣嗎?有的同學說大的會浮,小的會沉,可是小木塊也浮起來了;有的說重的會沉,輕的會浮,可輕的螺母也沉下去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們怎樣來研究?
(4)小組討論并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教師引導各小組商討,制定盡量完善、有效的觀察、測量、記錄方法。
(5)各小組匯報研究計劃,教師可以就學生制訂的方案中的不足進行指導。
3.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一次物體沉浮的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后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系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討論物體沉浮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4)學生匯報本課的研究與發現,并做好記錄。同時讓學生對比自己此前的猜測,并進行分析、討論,找出自己認知上的誤區,修正自己的思維。
4.拓展與應用
(1)說一說潛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鐵塊會下沉,可萬噸巨輪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學生討論、匯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5.板書設計
物體: 鐵釘 氣球 玻璃 石子 燈炮 木塊 螺母
上浮或下沉:↓ ↑ ↓ ↓ ↑ ↑ ↓
1.物體為沉浮與自身的質量和體積有關。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3.體積大,質量小的物體容易沉。體積小,質量大的物體容易沉。
三、課后反思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中的教具有所改變,對實驗過程和實驗方法有所改進。
2.教學策略的選用
(1)強化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教材這部分所對應的沉浮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我進行了思考和認知,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于實現理論與實際的交融。
(2)組織學生探究知識形成新的知識。我從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并重,知識與能力并重的目標。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