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莉
摘 要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正確的語言是進行正確的數學思維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從教師示范說,讓學生模仿說;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想說;把生活語言轉化成數學語言三個方面闡述了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關鍵詞 模仿說 看圖說 數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96-01
在數學教學中,數學語言的教學不容忽視。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語言發(fā)展尚不完備,語言表達往往缺乏完整性,條理性,而且也習慣用于生活化的語言來表達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實驗版教材中安排了許多“說”的內容,以“說”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我任教于一所雙語學校,在教學中發(fā)現,由于孩子缺乏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許多雙語班的孩子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存在著節(jié)奏慢,詞匯匱乏,描述不準確,語言常出現顛倒、重復啰嗦的現象。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呢?
一、教師示范說,讓學生模仿說
小學生的語言往往是零碎的,片面的,有時會詞不達意,不知所云。但是他們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影響。如:我在教學第一冊“9加幾”時,引導學生明確算理、算法后,根據學生的思維過程,我先給學生完整敘述怎樣湊十的過程,再讓學生敘述自己的思維過程。比如:說說怎樣計算“9+5”,可分三個層次訓練。第一層:根據教師在教學中提供的語言模式讓學生說計算過程。先讓學生觀察,教師邊演示、邊敘述:計算9+5,先把5分成1和4,1和9(盒子里的)湊成10,10再加4(盒子外面的)得14。第二層:讓學生學習老師的說法,自己試著說一說。第三層:找表述能力較強的學生先說給大家聽,再讓學生同桌間互相說說,檢查對錯。個別學生說不完整的,可由教師領說、學生再說。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看圖說
新教材圖文并茂,插圖的內容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教學“加、減法的認識時”引導學生先看圖后說圖意:小丑手上原來有4個氣球(出示小丑手上拿4個氣球的圖),他放飛了1個氣球(出示放飛了1個氣球的圖),小丑手上還剩幾個氣球?要求學生看圖說出意思來,再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描述一遍。這樣既形象地說明了減法的意義,又滲透了學會觀察。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圖意,且進行了語言訓練。又如教學“連加連減”時,將教材中的主題圖制成多媒體動畫,這樣學生主動參與“說”的興趣更濃。
三、把生活語言轉化成數學語言
剛入學的孩子,脫口而出的常常是生活語言,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加以引導,促進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轉化。如一年級教學“位置——上下、前后、左右”,出示主題圖時,學生開始只能籠統地說出:“船下面,車上面;明明前面,叔叔后面等?!边@是學生的生活語言,為了讓學生能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說話,我又問:“誰能把話說得完整一些?”學生又說:“輪船在下面,火車在上面,明明排在前面,叔叔排在后面?!边@時我又指著主題圖問:“輪船在誰的下面,火車在誰的上面?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應該怎樣說更加具體呢?學生經過討論后知道應該說成“輪船在火車的下面,火車在輪船的上面,汽車在最上面,輪船在最下面”等。通過引導,不僅使學生知道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是相對而言的,更豐富了學生的數學語言。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正確的語言是進行正確的數學思維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培養(yǎng)低段學生的數學語言,是長期的,漫長的。只有經過長時間的、有計劃、有梯度的進行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金樸.小學數學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教育與探索,2008,(3).
[2]夏文村.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小學數學教育,2005,(1).
(責任編輯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