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 不愿意學習的學生到處都有,但不愿意聽故事的學生卻很少遇到。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自控能力比較差,再加上小學數學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枯燥,題型也很單調,如果老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數學成績也很難得到提高。
關鍵詞 小學低段 故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102-02
我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美國老師和中國老師講灰姑娘的故事》,美國老師把灰姑娘的故事講的發人深省,十分動人,所有孩子都被吸引了過來。中國老師故事講的無比沉悶老舊,最后學生都睡著了。難道我們中國的老師,已經漸漸失去講故事的童趣和能力了嗎?也對,每次上課,我一進教室第一句話就是:“請同學們翻開書本第*頁,下面我們來講例一……”。這樣的課堂,怎么吸引學生,更何況是小學低段的學生呢?不愿意學習的學生到處都有,但不愿意聽故事的學生卻很少遇到。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自控能力比較差,再加上小學數學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枯燥、題型也很單調,如果老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數學成績也很難得到提高??茖W家曾做過研究,小學低段的孩子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鐘,那么剩下來的20分鐘怎么辦呢?如果教師不能牢牢地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那剩下的20分鐘就成了無用功。
《新課標》提出,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是經驗的獲得,個性特點的發展和數學能力的形成,都來自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而參與過程卻與學生對數學學習是否感興趣有密切的聯系,小學生對什么最感興趣呢?除了游戲,就是故事了。
一、用故事突破難點
當我在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筆算除法》時,本以為學生有了乘法的基礎,學起除法來應該也能融會貫通,但真正到上課時才發現根本不是這樣。就講一個最簡單的例子:54除以2,十位上除不盡,還余1,這個1要和個位上的4結合,再來除2,貌似簡單,但擺起豎式來,學生就蒙了,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我先把步驟講了一遍,有幾個聰明的孩子立馬就會做了,但還有大部分的學生卻還還是搞不清楚步驟。即使一遍遍地講也是徒勞,也許對于低段孩子來講,還難以理解這么公式化的內容,于是我靈機一動,即興編了個小故事:在遙遠的除法王國里,有兩兄弟,哥哥是十位上的數字5,弟弟是個位上的數字4,他們兩個結伴去除怪獸,怪獸是誰呢?它就是數字2,兄弟54先搭了一個帳篷,把怪獸擋在外面,然后,5先去除2,除得的結果2,這是它的戰利品,于是它寫在了自己的頭上,但是還沒有把怪獸除干凈,還余了一個1,于是個位上的4和余下的1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新的團隊14,一起再去除怪獸,14再去除2,這回終于把2給除完了,得到了戰利品7,把戰利品寫在個位4的頭上。
聽故事的時候,學生們都很興奮,一掃之前慵懶頹廢的態度,眼睛亮亮的,也許是他們好久沒在上課的時候聽到故事了,所以聽的特別認真,不時還會插上一些問題,以前他們是很少主動提出問題的,沒想到聽故事的時候居然會主動思考了。故事講完,學生也似乎摸到了些門道,我接著趁熱打鐵,又出了一道題:現在又有一對兄弟46要去除怪獸2了,大家能不能也來編編故事,一邊編,一邊擺豎式,學生們很快拿出紙筆,饒有興趣地編起來。這回,大部分人都寫對了。看來,故事的魅力對數學教學有很大作用,這個意外收獲讓我如獲至寶,之后的教學,我也盡量用故事來提升學生的興趣,有些難懂的知識,用充滿童趣的擬人化故事一講,學生就明白了。
二、用故事引入新知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課堂上好的開頭,也是吸引學生的關鍵,用童話故事導入,能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加減混合》一課,我導入了一段《西游記》中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路上,有一天,孫悟空從山上摘了許多桃子,豬八戒一看有桃子吃,口水瞬間流了一地,悟空逗八戒,你看,我左手拿了4個青桃,右手拿了5個紅桃,給師父吃了2個紅桃,如果你能猜對我手上現在還有幾個桃,我就給你吃。請同學們也幫豬八戒算算,孫悟空手上還有幾個桃。學生的積極性立刻就被調動起來了,大家都想幫助豬八戒,這節新課就這樣被童話故事順利導入了。
三、用故事促進探索
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我設計了一個小片段:
(屏幕的動畫先后出示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我: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她是誰呢?她有七個好朋友,又是誰呢?數一數,七個小矮人都來了嗎?
(隨著學生數數,屏幕上出示1到7,再在七個小矮人拿氣球中出現7,14,21這三個數。)
我:七個小矮人每人手拿一個氣球,你能看出氣球上的數是怎么排列的嗎?接著往下寫,是哪些數呢?你是怎么想的呢?這些數都與7有關系,所以,一個7是7,2個7是14,3個7是21,4個7呢……
在簡單的故事中,沒有過多渲染,有的是一個輕松愉悅,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學生聽的認真,我教的也輕松。
曾有人說,中國的學生學數學就是做練習題,外國的學生學數學是一項參與活動。經歷一個過程,獲得一種體驗,不管怎么說,都是為了學以致用。練習題在數學學習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老師只是機械地讓學生做題,那就會讓學生漸漸失去學習數學的熱情,如果能結合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幫助學生做題,肯定能加深學生的理解。
實踐證明,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背景故事,創設情境,不僅能調節學生的精神狀態,寓教于樂,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教師也能更好地關注孩子們的生活,關心兒童的健康發展。當然,背景故事應當合理利用,應當找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表面的一種熱鬧,要真正做到為教學服務,一切花哨都是多余。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