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陳春華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115-01
我們學校是一所城郊鄉村小學。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出打工或外來打工的人員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和隨父母打工來就讀的孩子也逐漸增多。留守兒童大部分是跟隨祖父母、外祖父母,還有少數跟隨叔伯父母的。而打工子女就因為多數時間在學校就只有老師管了。由這樣的學生組成的班級,在日常管理中非常困難。班上有很多孩子學習不認真,作業寫得馬馬虎虎,有的甚至干脆不做,抗挫能力差等等。這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為了更好地教學,家訪便成了我必不可少的工作。
去年暑假,烈日炎炎,我與本班科任教師約定,用半個月的時間對每個學生進行家訪。我將學生分類,制定家訪計劃,特困生、雙差生、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家訪必須先去。行動開始了,每天早上六點多鐘我們就踏上了家訪的路途。我們首先到的是曾廟村,經過打聽找到了周鴻宇的家。他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奶奶體弱多病,爸爸為了生計在周邊的場子里打工,對孩子無暇顧及,致使孩子養成了懶惰的習慣。他放學回家后不是獨自在家玩耍,就是找幾個小朋友玩或看電視,很少看書學習,經常不完成家庭作業。這天聽說我們要去家訪,他的爸爸特意請假在家等候,看到我們的到來,他的爸爸非常熱情,我們向他爸爸介紹了周鴻宇在校的表現:從思想上來講,很想學好,想取得好成績。從學習態度上講,學習不太認真,上課能認真聽老師講課和同學的發言,但有個不好的習慣,只要自己知其一二時,就隨便插嘴,作業潦草。從學習習慣上來講,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探究,而是在老師強迫之下去看書,做作業,根本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我們需要對他嚴格要求,明確目標,端正態度,改進方法,努力提高成績。在與其父親的交談中,也知道了父親對孩子的要求不高,只想順其自然。只要孩子不生病,能認識常用的字,能算簡單的賬就行了。最后,我表達了一些我的看法:一是孩子還小,頭腦比較靈活,我們要注意引導,循循善誘。二是我們老師盡量在學習上給予方法的指導和學習態度的教育。其次,希望家長和老師多加交流和溝通,互相配合,管教孩子,不要誤了孩子。最后也希望該生能懂得老師的用意和真心,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學習中去。
從周鴻宇家出來,我們又到了該村的李學翀家。由于突然的到訪,李學翀顯得十分意外,一邊拘束地把我們請進屋子,一邊喚在地里勞作的祖父、祖母。祖父母都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但身體都還硬朗,對我們的到來非常熱情,得知我們是來家訪時,很詳細地介紹了他們家庭的情況。這是個復雜的家庭,雖然他們不是孩子的親生祖父母,但孩子很聽他們的話,對他們很親近,在家也比較勤快,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事,從不推卻。他的學習自覺性比較強。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業,然后看課外書籍。聽了祖父母的介紹,我們走進李學翀的小臥室,的確很整潔,被子疊放適當,沒有一點雜亂無章的感覺。他倆同是一個班級,年齡相仿,為什么他們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截然不同呢?我想這與家庭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家訪過程中常聽到許多家長的一句話:“老師啊!請您一定對我的孩子嚴加管教。”他們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與希望全寄托在老師的身上。可憐天下父母心!讓家長放心是我們教師的職責所在,我們會盡全力做好自己的每一項工作,然而做家長的不關注孩子,只靠老師在校的教育是不行的。教育是雙面的,特別是孩子各方面的習慣養成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因種種原因而忽視對孩子養成教育的培養。
每次家訪都會讓我受益匪淺,老師和學生家長互相交流,互通情報,溝通感情,結成家庭學校的教育同盟,讓我教育學生更具針對性。我相信家訪會給我的教育教學帶來很大的幫助的。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