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沖 臧鳴放
摘 要:本文從跨學科視角出發,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分析了我國高校開展課余體育訓練的理論依據、目標任務、取得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高等院校;課余體育訓練
基金項目:西北師范大學“知識與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項目(項目編號:UWNU-KJCXGC-SK0302-9)。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1990)第四章第十二條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在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課余體育訓練,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該規定肯定了課余體育訓練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課余體育訓練還是我國運動訓練體制的一個組成環節和組織形式。當前,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2005)指引下,大力開展課余體育訓練工作,為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及為國家奧運爭光計劃、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本文即對我國課余體育訓練現狀做一分析,希望有助于高校課余體育訓練的持續發展。
1 關于高校開展課余體育訓練的理論依據與目標任務
1.1 開展課余體育訓練的理論依據
1.1.1 學校是培養各類人才的基地和場所
學校是國家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一定系統的教育措施,塑造適應一定社會需要的接班人的主要場所,它是國家教育制度中最有效、最嚴密和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國家實現教育方針、目的和培養人才的保證,它的主要任務是向新生一代傳遞人類已經積累起來的文化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起到傳遞人類文化的橋梁和培養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學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義不容辭應當承擔起這項艱巨的任務。
1.1.2 課余體育訓練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特殊作用
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攀登世界體育運動高峰是課余訓練的一個重要目標,課余訓練作為教育的形式之一,對于人的成長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對于培養一個人的現代社會競爭意識和積極勇敢、果斷、頑強、拼搏等優良品質和遵紀守法、促進人的社會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青少年學生通過接受運動訓練,系統地體驗體育運動對人類的綜合作用與影響,在運動中鑄造自我,不斷地迎接科學運動訓練對人身心所帶來的適應性挑戰,最終會欣喜地體會到,科學運動訓練的過程就是體育對人的價值觀的形成過程,而這種運動性積累是其它任何社會教育活動所不可代替的,具有一種精神冶煉的特殊含義和作用。
1.2 高校開展課余體育訓練目的任務
在《關于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1986)中指出:“課余體育訓練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在貫徹教育方針,使全體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各方面得到發展的同時,積極開展課余體育訓練,努力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科學文化知識合格,并具有較高體育運動技術才能的優秀人才”。這里非常明確地提出課余體育訓練的基本任務。
然而,在我們課余體育訓練實踐過程中,許多學校把課余體育訓練定位在國際性比賽中能取得優異成績,即在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亞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獲得獎牌。由此造成了部分高校只看重能“為國爭光”的選手,而忽視了以健身為初衷的群眾性體育骨干的培養,結果出現了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或完全引進,拿來主義,或弄虛作假,冒名頂替。由于片面地理解課余訓練的目的任務,把絕大部分精力和體育經費用在極少數體育特長生的課余訓練上,從而忽視了培養體育骨干促進絕大多數學生群體進行體育鍛煉的教育任務。
2 高校課余體育訓練取得的成績
2.1 我國課余體育訓練取得的主要成績
2.1.1 促進了高校體育工作,課余體育訓練機制初步形成
實踐證明,開展課余體育訓練,使學校的體育工作得到了全面發展。通過國際、國內的比賽和課余訓練,高校代表隊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還推動了學校體育教學和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同時,也促進了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
另外,學校課余訓練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有了適當的位置。《關于開展課余訓練,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1986)中的課余體育訓練的基本框架被學校和社會普遍接受,試點學校的工作得到廣泛的支持,非試點校也按《規劃》的原則組織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越來越多的學校申請加入試點范圍。以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為基礎,以試點中學為骨干,以試點大學為龍頭的課余體育訓練網絡初步形成,為國家輸送了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體育后備人才,在培養高水平的體育人才方面進行了一些特殊形式的有益探索。
2.1.2 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和管理辦法,為學生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做了有益嘗試
《規劃》實施以來,國家教育部先后下發了一批配套文件。這些文件的制定和頒布,從政策和制度上保證了我國高校課余訓練工作健康、穩步、有序的發展。,使大部分學生運動員都能較好地完成學校教育全面發展的要求。
2.1.3 學校體育協會得到健康的發展,擴大了學校的國際、國內文化交流
大學生體育協會單項分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普及、提高我國大學生專項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使國家、省、市學生體育競賽逐步走向規范化和制度化,與國際接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規劃》實施以來,由教育部門多次組織參加了國際、國內大學生體育比賽,并在一些國際賽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在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我國取得54枚金牌,排名第一。通過參加國際、國內、校際間的體育文化交流活動,使我國高校開闊了視野,增進學生間的友誼,也提高了我國學校在國際學校體育界的地位和知名度,加強了學校精神文明建設。
2.1.4 加強了管理人員、教練員、裁判員隊伍建設
自1995教育部《關于在普通高等學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通知》實施以來,高校在課余訓練管理方面逐步走向正軌,體育教師、教練員、裁判員、體育場館設施、科學研究等達到較高水平,保證了課余體育訓練工作的正常進行。
2.2 我國課余體育訓練工作存在的問題
經過20多年課余訓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問題也較多,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矛盾。
2.2.1 試點工作發展不平衡,人數分布不平衡,運動項目過于集中
從高等學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評估結果來看,在對48所高校進行評估檢查中,較好的有35所,其中12所成績比較顯著,成績一般的有10所,較差的有3所,有的試點學校基本沒有開展工作。據相關調查,在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注冊的運動員人數僅為5835人,高水平運動員不多,經濟不發達與欠發達的地區注冊的人數較少,而發達地區相對較多,人數分布不平衡,開展課余訓練的項目也過于集中在田徑、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上,而我國的一些優勢項目如羽毛球、競技體操和跳水等項目開展較少,可見,我國高校課余訓練項目布局不合理,“熱門”項目比較集中。“冷門”項目的缺乏,也說明 “冷門”項目的教練員缺乏,場地設施、經費等也可能導致項目的“冷門”。
2.2.2 訓練經費不足,影響課余體育訓練的開展
我國目前高校組建高水平運動隊的經費來源主要有:與企業、行業體協、體育局合作得到經費;學校行政撥款;學校外行政撥款;自籌資金。而其中有90%以上的高校體育經費仍以學校撥款為主要來源,除個別有條件的學校外,一般學校用于體育方面的預算僅占整個預算的1%-2%左右。有限的學校體育經費,既要保證學校正常體育教學和群眾體育工作的開展,又要用于開展課余運動訓練。這種體育經費短缺和來源的單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工作的開展。
2.2.3 教練員水平亟待提高,訓練質量難以保證
教練員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校運動訓練水平和比賽成績。從事學校課余訓練的絕大多數教練員都是兼職體育教師,這些人雖然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但缺乏高水平訓練和比賽的經歷、經驗與訓練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難以達到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要求,而且大多數教練員既要上好課,又要搞訓練,不能專心于課余訓練工作。
3 高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目標及現存問題的解決思路
3.1 我國高校課余體育訓練發展的總體思路
任何改革都應服從與服務于國家總體改革與發展戰略,高等院校課余體育訓練也不例外。[6]基于這種考慮,我們認為,未來我國高等院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發展戰略應以我國高等教育和競賽體制改革為契機,以人為本,促進高等院校體育工作的全面發展,帶動全體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豐富校園文化;參加國內外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促進校際和國際體育交流;使高等院校成為我國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培養出在國際性比賽中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的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并以市場經濟規律為指導,使我國高等院校課余體育訓練運作更加社會化、市場化,能夠自我造血,自負盈虧,為我國學校競技體育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物質保證;真正建立起一個與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和體育體制發展相適應的、既富效率又講公平的高等院校課余體育訓練新體系。
3.2 促進我國高校課余體育訓練發展的解決措施
3.2.1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樹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觀
要實現我國高等院校課余體育訓練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對高等院校課余體育訓練進行重新審視,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建立新的理念。要認識到課余體育訓練工作不僅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組成部分;既是培養優秀競技體育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手段;既滿足學生的競技體育需求,又對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起著特殊作用。要樹立大教育觀、大人才觀、和大體育觀,適應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3.2.2 創新我國高等院校課余訓練的管理體制
課余體育訓練管理體制的創新有兩個關鍵,第一,要充實和完善學生體育協會的職能,要淡化教育部職能部門的政府權力行為,權力下放或轉移,強化教育部門的宏觀管理、政策制定和法律監督的作用。而學生體育協會則要強化權力,進行組織結構重新調整和設置。積極推進學生體協實體化建設,要通過不斷深化學生體協的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協會普遍存在的行政依附性強。機構獨立性差、自我組織和自律能力弱的問題。擴大體育協會的自主權,加強自身的機構配置和組織建設,至少使全國性和省級的大多數項目協會,逐步發展成為依照協會章程自主開展活動和進行項目業務管理的社團法人實體,建立起符合社團發展趨勢和項目管理要求的內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
第二,要加強學校競技體育法規、條例的建設,如學校競技體育機構設置及權力劃分、學生運動員招生管理、學生運動員參賽資格、成員學校的義務和責任、競賽市場開發、競賽體系形成等各方面的法規與條例等。
3.2.3 以競賽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完善高等院校課余訓練運行機制
競賽是高等院校課余訓練的“杠桿”,也是“風向標”。首先,要建立一套由區域內、區域間和全國性三個層次的學校競技體育競賽體制,在競賽方法上對能實現聯賽制的項目盡可能實行聯賽制。如果這種新的競賽體制一旦形成,就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學校競技體育競賽層次少、數量少的問題;同時也為培養高水平的學生運動員和培養高水平的教練員奠定了基礎,也為學校競技體育走向市場化、商業化與社會建立廣泛聯系提供了條件。第二,縮短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比賽周期,將每四年改為每兩年一屆。第三,為“重點學校”創造機會,參加體育系統相應的比賽,增加高水平比賽的機會。第四,發揮體育院校的綜合優勢,允許高等體育院校參加相應等級的比賽,減少資源浪費。
3.2.4 處理好學生運動員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的關系,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正確處理好學生運動員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的關系,直接關系到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問題,也關系到課余體育訓練能否持續發展。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形成合理的管理系統。高等院校課余訓練工作的開展涉及到學籍管理、教學、訓練、比賽、生活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高等院校成立一個專門負責競技體育管理的部門(暫定競技體育管理部)是十分有必要的。競技體育管理部隸屬于學校體協,由主管副校長直接領導,由學生會、團委、教務部門、后勤部門、體育部門以及各系部組成聯合領導機構。由該機構來協調教務部門和各系部、體育部門的關系,形成一個對學生運動員綜合管理網絡。第二,制定符合高等院校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的學籍管理制度。建立規范的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準入制度,建立符合學生運動員的學習管理模式、教學大綱和計劃,使他們的文化學習有一定的保障。如,采用彈性學制,適當延長學習年限;規定學生運動員每學年必須完成一定的課程和學分,并把學習成績與比賽掛鉤,只有達到要求者才能參加各項比賽;加強學習輔導,為學生運動員完成學業創造條件等。
3.2.5 充分發揮高校的綜合優勢,提高教練員隊伍的素質,加強科學化訓練
高等院校課余訓練有其特殊性,學生不可能像專業隊那樣在訓練時間、訓練經費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就必須提高教練員隊伍的素質,進行科學化訓練,提高訓練的效益。提高教練員隊伍的素質可以從建立科學的教練員選拔機制入手,采取聘任制,面向國內外選拔優秀教練員。要建立一套培養、管理、考核、評估、!獎勵體系與制度,明確目標與職責,優勝劣汰。此外,要積極地、有效地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設備和人才,進行廣泛的橫向合作,將科學研究成果運用于運動訓練實踐中去,充分挖掘和利用高等院校的這些優勢,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服務。
3.2.6 以社會化和產業化為依托,廣開渠道,解決好課余體育訓練的經費問題
課余運動訓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訓練經費是課余運動訓練正常開展的物質基礎,是保證學生運動員營養供給、身體健康和取得優異成績的必要保證。開展課余體育訓練的各類高等院校,應在行政撥款的前提下,結合走社會化和產業化的道路,積極地自籌資金,確保學校競技體育的正常開展。學校應以自身的品牌吸引社會贊助、彌補經費不足;以合作共建,企業出資,學校出地等形式興建體育場館,以有償使用方式逐年收回成本,達到學校、師生員工得到改善體育鍛煉條件的實惠,投資方得到經濟利益的雙贏效果;在滿足學校教學、訓練和有計劃的學生課外活動、比賽的前提下,學校體育場館應堅持對外開放、有償使用,實現以體養體,增加自身的造血機能。
3.2.7 以高等院校為“龍頭”,形成“體教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體教結合”是近年來我國開展課余體育訓練過程中探索出的一種新模式,在新形勢下,,應以大學為“龍頭”,把小學、中學、大學這一“一條龍”訓練體制納入國家整個訓練系統當中。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訓練和比賽工作以辦好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為主要形式,培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全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掌握基本技術,為進一步的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打好扎實的基礎。大學要發揮其設施設備、科研條件和人才的優勢,抓好科學選材和訓練工作,提高課余體育訓練的效益,為完成國際性的比賽任務輸送人才。切實解決好小學升中學,中學升大學的訓練銜接環節,保證學生運動員的運動成績不斷提高、持續發展。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利用自己的附小、附中,開通小學、中學、大學,直至研究生這樣一條超過十年系統訓練的途徑。
4 結語
我國高校課余體育訓練不容樂觀。必須在國家層面高度重視、高校管理層普遍落實的前提下,克服目前的松散缺管理的現狀,促進課余體育訓練的開展,“體教結合”、培養新一代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國大學生。“十年樹木,百年育人”,課余體育訓練必須先是群眾性的,是發現高精尖體育競技人才的基礎,這一點是我們專業工作者應該謹記的。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國家體委.學校體育工作條例[Z].1990.
[2]國家教委,國家體委.關于開展課余訓練,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Z].1986.
[3]教育部.關于在普通高等學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通知[Z].1995.
[4]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Z].2005.
[5]楊鐵黎,陳 鈞.學校競技體育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6]凌平.中美高校體育管理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255.
作者簡介
穆沖(1988-),男,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