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從屬于幼兒園教育五大領域的科學領域,在幼兒園教育中只占冰山一角,與傳統意義上的數學基礎教育有了區別。數學游戲是學前階段特有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是塑造幼兒認知結構的有力杠桿。游戲中學數學用數學才能讓幼兒真正愛數學,把數學游戲當作樂趣,在游戲中探索數學問題。
關鍵詞:幼兒;數學教育;游戲化
數學從屬于幼兒園教育五大領域的科學領域,在幼兒園教育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與傳統意義上的數學基礎教育也有較大的區別。然而,幼兒從出生睜開眼睛開始看到的世界,就是由各種形狀大小數目的事物所構成,他今后接觸到的事物也多具有著數學元素。我們一生的生活可以將都離不開數學和數學思維。幼兒時期喜歡上數學,喜歡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今后的數學學習將是最好的鋪墊。
游戲是由幼兒的內在需要引發的愉快的活動,是幼兒體驗快樂,尋求滿足的重要途徑,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價值。所以我們提倡以游戲的、為主要形式組織幼兒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幼兒愛數學的情感。
1 游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數學游戲是學前階段特有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是塑造幼兒認知結構的有力杠桿。2游戲中學數學用數學才能讓幼兒真正愛數學,把數學游戲當作樂趣,在游戲中探索數學問題。
1.1 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幼兒數學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邏輯性、精確性等都決定了學習數學的難度與枯燥。《綱要》中明確規定幼兒學習科學總目標:“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1.2 游戲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形式。幼兒年齡特征決定其學習方式主要有操作與游戲
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游戲也是最受幼兒歡迎的學習形式。或許在成人眼里可能游戲就只是玩。而正是在游戲活動學習讓幼兒體會到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既而喜歡學習。而玩中學習數學、探究數學、發展數學思維就是幼兒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和數學游戲的魅力所在。
1.3 促進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
數學作為基礎文化學科,從幼兒時期到大學都是必學課,但一般人學習數學最終并不能成為卓越的數學家,而從事數學方面的也是少數人。但數學又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人類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數學游戲活動中,幼兒自己參與數學的探索活動,用數學的思維觀察問題、理解周圍事物的關系,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解決游戲生活中的窗,建構自己的數學思維,并培養數學能力。在數學游戲活動中數學的精確性,培養幼兒嚴謹的科學態度;數學的邏輯性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思維的嚴密性;數學的實用性讓幼兒喜歡用數學解決問題,培養幼兒主動學數學應用數學的態度。
1.4 游戲規則建立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
每個數學游戲都具有其規則。小班的游戲“手拉手做朋友”:老師帶著小朋友唱兒歌,小朋友根據歌詞“…2個人做好朋友…3個人做好朋友…”分別變換拉手的人數。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與數字的辨認與內涵。簡單的游戲培養幼兒初級規則意識。而中班和大班的規則就相應的復雜一些,培養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遵守規則約束言行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大班的“今天我過生日”游戲活動更注重的是規則,3月的生日在4月5月之前,同一個月過生日的小朋友,日期小的小朋友先過生日。老師讓同組的小朋友按頭戴生日日期頭飾先后排隊,后過生日的自覺往后站。
1.5 游戲能增加數學的實用性
游戲的設計一般是根據幼兒已有經驗和生活情境為前提的,數學這門學科最初的創立也是為解決人類生活問題開始的。幼兒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幼兒熟悉的事物基礎上,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讓幼兒感受數學的無處不在,感受數學的神奇與妙用。實用數學增加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
比如,媽媽與小班幼兒做“猜猜看”的游戲:媽媽有紅色與黑色小球各一個,當幼兒猜錯時,他會馬上給出正確答案。遷移到生活問題,媽媽今天帶了10元和50元的紙幣去買菜,回來后寶寶發現媽媽還剩下10元的紙幣,猜猜媽媽買菜用了多少錢?幼兒在猜游戲中感受快樂,也能感受數學的用處,對數字更感興趣。
2 創設有趣的游戲,為幼兒學數學創造良好的條件
數學游戲主要以趣味性吸引幼兒注意力、以其可操作性讓幼兒處于游戲主導地位,在游戲中自主探索得到發展。經過長期研究發現,老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創設數學游戲的水平,創設出幼兒喜歡且對培養發展其數學思維、數學能力等的數學游戲。
2.1 在幼兒的興趣中尋找他們的興趣點
幼兒教師平時教育活動中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興趣點,不同的幼兒可能對不同的事物或活動感興趣,但我們可以尋找幼兒共同的愛好。比如一段時間幼兒都很喜歡“喜羊羊與灰太狼”,過段時間可能都喜歡看“葫蘆娃”等。在生活中尋找與數學有關的情景,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尋找幼兒熟悉的故事情景。設計的游戲剛好是他們特別感興趣的事物,幼兒的情緒會被最好的調動起來,注意力也能保持很好的狀態,思維更活躍更發散更富有創造力。
例如中班幼兒學習鐘表后,設計“狼來了”的游戲:利用老狼每天定時出來找尋食物,讓幼兒充當小動物,定時睡覺或回家。在游戲的過程中認識時鐘,遵守規則按時完成自己的事情,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和規則意識。再如有小朋友上學時帶著漂亮的手鏈,別的小朋友也想要。老師以此為契機,設計一個“排序”游戲,讓幼兒自己穿手鏈和項鏈,自己制作糖葫蘆等等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這樣的游戲活動既能滿足幼兒創作的欲望,也能增進幼兒與家人的感情。
2.2 游戲前的準備工作要充分
游戲的準備包括老師對玩具、材料、教具的準備,也包括游戲場地的準備,還包括游戲前幼兒的情緒準備。準備是否充分關系到游戲是否能順利進行、是否成功。
玩教具的準備宜多不宜少,至少要滿足每個幼兒都能參與游戲的需要,不讓任何一個幼兒有被忽視或冷遇的感受。老師在準備學具分發玩教具時就應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讓每個幼兒感受老師的關愛和重視。
場地的準備主要針對具體游戲的需要:如場地的大小、室內室外、環境冷熱以及一些特殊需要等。場地是否合適直接關乎游戲是否能施展得開來,事前更需作好規劃。
幼兒的情緒準備也不容忽視,幼兒在游戲中的參與和融入度與游戲前老師的引導是分不開的。在有些游戲中經常看到,老師精神飽滿的參與到幼兒的數學游戲中,但總有個別幼兒一副敷衍的表情,游戲中沒絲毫的熱情。原因可能是老師在設計游戲時沒有顧及到這部分幼兒已有基礎,沒有利用其程度高的優勢調動為其他幼兒做表率的意識。結果這部分表現對游戲一副興趣缺缺,變成一部分幼兒的游戲。
2.3 游戲的規則規劃與提出
每個游戲都有其規則,游戲規則保障游戲按既定目標前進。游戲開始前,老師必須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游戲規則,教會幼兒怎么玩游戲。有幼兒難以理解的規則可以邊示范邊解釋。
教師以多重身份指導游戲,有利于對游戲的有效指導。游戲時指導幼兒遵守規則,老師可在旁提醒,也可作為游戲成員參與游戲,和幼兒一起玩游戲。比如在“找規律”游戲中,有些幼兒能從已有的拼圖中找出規律,完成剩余拼圖;但有些幼兒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拼圖,而老師的要求是按已有圖形的規律完成拼圖。作為老師應該適時提醒幼兒先按原來的規律完成后,再按自己的想法拼出“好看”的圖形。保證不打擊幼兒發散性思維。
2.4 游戲中問題預測及突發問題的解決應對
再充分的事前準備都可能遇到老師預測不到的問題,所以臨場的應變是作為幼教老師所必須具有的經驗。幼兒的思維是發散的,他的想法往往是老師沒想過的,或者是覺得不可思議怎么轉到那兒去。
小班游戲“分點心”是幼兒學習比較數字大小的游戲。在給幼兒分“點心”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幼兒真把“點心”放進嘴里,也會有幼兒不喜歡老師分的“點心”,還有幼兒想要多個點心等等。如果沒有完成分點心,比較點心的個數與人數就進行不下去。在游戲過程中遇到此類情況,要站在幼兒的角度給他合理解釋,并且要快速解決,把握好游戲時間,時間太長也會導致其他幼兒注意力分散。
中班數學游戲活動“各種各樣的線”:以小朋友事前準備的線為材料,比較線的粗細、長短、顏色、材質等。可能幼兒帶來的線老師也沒見過,沒法準確區分其材質;有些小朋友帶的線很多很亂沒法理順,也沒法比較其長短。老師如果忽略了幼兒的材料又會讓他傷心。這時老師可以把這個問題留到下一次活動解決,并且跟幼兒講好不是不用,而是特別地作為下次游戲活動的材料。
幼兒的心靈是一片純潔的天空,老師帶給幼兒的是枯燥的機械操作與死記硬背還是愉悅的游戲享受,將決定幼兒對數學學習的長期態度,也會影響幼兒一生的思維發展。游戲讓幼兒在緊張的數學學習氛圍感受成功的喜悅和放松。所以,以游戲為主要形式是組織數學活動的最佳形式。讓我們的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吧!
參考文獻
[1]杜林蘭.幼兒科學教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18
[2]杜林蘭.幼兒數學教育.[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18
[3]彭海蕾.論幼兒園游戲教學的實踐策略[J]. 西北師大學報.2004.5:87
作者簡介
雷曉玲(1975-),女四川郫縣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