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巧玲
摘 要:社會轉型期的群眾文化出現了多元混合的發展格局,既有傳統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又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眾文化,還有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主導文化。面對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不平衡與困境,筆者將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需求和群眾生活方式變化實際出發,就群眾文化的重建、發展與繁榮展開闡述。
關鍵詞:社會轉型;群眾文化;困境;重建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需要強調的是,在社會轉型階段,群眾文化也面臨著變化和轉型的問題。為此,本文將從促進群眾文化的科學發展中,將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轉型期群眾文化重建的主要思路。
1 當前群眾文化建設面臨的困境
在社會轉型階段,群眾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是轉型發展問題,特別是面對各種社會思潮交流、交融和交鋒,如何從群眾文化建設中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地位,已經成為時代課題。當前,我國群眾文化建設正面臨著困境,其主要表現有:
一是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分化與失衡。隨著社會的發展,便形成一個個有著自身邏輯規律的場域。而在文化場域中,群眾文化又是一個更小的場域。群眾文化場域內部的藝術 ( 包括體育、游戲) 形式也已經由單一形態分化為穩定的三種形態: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國家的主導文化、具有市場化和工業化時代特征的大眾文化。我國的基層文化館、站承擔著群眾文化的建設任務,主要在群眾文化活動中通過對“下里巴人”的培訓和輔導,并起著示范和導向作用,以達到建設的目的。而在文化體制改革中,一批群眾文化業務骨干離開崗位,熟悉群眾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性的人減少,群眾文化活動越來越單調呆板,不適合群眾的口味,使得組織活動越來越困難。大眾文化形態的群眾文化具有明顯的優勢,呈現出一種擴張態勢,這往往與有償提供文化服務有關,參與文化行業的人往往是為了利潤的需要,而作為工業社會和商品社會的產物,它們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
二是群眾文化需求與群眾文化服務脫節。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帶來了物質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有時間、精力和財力來照顧自己的文化需求。在社會轉型期,作為個體的人,需要通過群眾性文化活動來求知、求樂、求美和健身,而正是現代人有實現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有了全面發展的可能才促使了個體對群眾文化需求的增加。在國家加快文化建設的步伐中,各級圖書館、博物館,省、市群眾藝術館、縣 ( 市) 文化館、鄉 ( 鎮) 文化站、村文化室也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但細致分析當前群眾文化服務體系,與廣大群眾的真實文化需求還存在脫節。如城區文化館建設與鄉鎮文化站投入偏差較大;文化服務類型及方式顯得呆板,對活動的組織及示范、引導缺乏針對性和切實性。
三是群眾文化活動式微。在社會轉型階段,群眾文化活動的文化空間重構過程沒有跟上經濟和社會發展變遷的步伐。舊的文化空間逐步瓦解,新的文化空間沒有能夠滿足傳統文化空間所發揮的功能作用,群眾文化活動的文化空間正處于 “舊的已失、新的未立”的文化無根狀態,有些已經逐漸消失的群眾文化活動載體,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充。如傳統節日群眾性文化活動顯得不足;而打麻將、斗地主等具有賭博性質的活動反而更盛行;城鄉群眾文化差異性較大等。
2 群眾文化的重建策略
2.1 重建目標
在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本質就是重建百姓文化,重建的精神實質是總結、提煉、創新,迎合人的“合群”、“同樂”的本性,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群眾性娛樂方式,滿足群眾新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堅持以主導文化為“腦”。主導文化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杜絕低俗、媚俗之風,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其次,堅持以民族民間文化為“體”。必須珍愛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這符合群眾的胃口。要以民族民間文化為 “體”,彰顯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氣派。最后,堅持以大眾文化為“腿”。大眾文化形態的群眾文化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所具有的天然的營銷秉性能爭取群眾,增添文化活力,甚至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2.2 重建對策
一是注重文化空間的重構。整體上來說,整合文化空間,最好的方式是對新增加的文化空間進行調試,對逐漸瓦解的文化空間進行修補,使新舊之間相互借鑒,達到整合的目的。必須與傳統文化空間和大眾文化類別的文化空間實現整合,才能真正滿足群眾文化活動的需要。二是注重文化內容和形式的綜合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過程,也是三種文化形態的群眾文化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過程。在創新文化內容的過程中發揮主導文化的引領作用,需解決主導文化吸引力的問題,關鍵是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注重形式和內容的綜合創新,利用民族民間文化的形式和載體,借鑒大眾文化的營銷手段,把主導文化的精神實質和大眾文化的特長整合進民族民間文化中去。三是注重城鄉群眾文化的統籌發展。群眾文化建設城鄉統籌的速度應該與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式消解的速度相適應。統籌城鄉群眾文化發展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實行城鄉統籌,逐步縮小城鄉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把送戲下鄉和送戲進城相結合,如改進送戲下鄉的方式和形式,可以派藝術專業人員去村輔導培訓文化藝術骨干,把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的種子 “種”在民間。要鼓勵送戲進城,扶持一些發展比較好的鄉村級業余文藝演出隊走出村寨,把原汁原味的鄉土群眾文化送進城區交流。四是注重民族文化的整合包裝。各民族的文化異彩紛呈,從各級政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情況來看,若干風格各異的民間文化藝術和游戲正面臨消失;原本是一種典型的民族文化,但因處于各自不同的行政區劃,受到人為的分割,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因此要打破狹隘的民族文化地域局限性,加大對民族文化的整合與包裝,從而增強鮮明的民族群眾文化。
3 結語
群眾文化面貌是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和文化發展繁榮程度的重要標志。積極領會十八大會議精神,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動文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真正從當前存在的群眾文化發展問題中,轉變思路,科學應對,從而實現群眾文化的統籌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守勇. 社會轉型期的群眾文化建設:“下里巴人”的重建[J].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 2011(06).
[2] 夏成美. 群眾文化與和諧社會[J]. 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