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韞慧
摘 要:隨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成為憲法確立的治國方略,輿論監督與司法正義的關系就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民主法治國家離不開司法正義的實現,而輿論監督作用的充分發揮更使得司法更加正義。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型媒體日益呈現其特色多樣性,更使得二者關系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因此,在我國現代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如何化解輿論監督與司法正義之間的種種沖突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司法正義;網絡;輿論監督
1 輿論監督與司法正義含義
1.1 輿論監督的含義
“輿論”即“輿人之論”,指在一定社會范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監督,包含著監察、督促兩層意思:是監督各級國家機關和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并檢舉違法失職行為;即為監督催促。監察的目的是發現問題,督促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輿論監督通過新聞媒體對行政、司法等公權力機關的機關行為及個人行為監督曝光,以達到陽光、透明、公平、正義的社會效果。
1.2 司法正義含義
司法正義., —般指的是執法者公平正義無私。當前意義中的司法正義,不僅包括指實體正義,而且也包括程序正義和執法過程中執法者的情感正義。司法正義的基本要求是:實體處理的要正確,程序進展的要合法,社會效果呈現的良好。一般來說,司法正義通過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兩種途徑來實現。實體正義,是司法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是訴訟參與人尋求的直接結果和最終目的,關系到每一位當事人的直接利益。實體正義通常是通過配置權利、義務的內容來實現。程序正義通常是通過正確執行法律設計并且能夠獲得正當性結果的步驟與方式來實現。因此,只有實現程序的正義性,才能夠確保實體正義的實現。
2 輿論監督對司法正義的積極影響
2.1 抑制司法腐敗
當前大多數人認為司法腐敗、權錢交易是影響司法正義的根源。輿論集中在司法領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司法公信力的缺失。通過輿論監督能對司法腐敗現象加以有效抑制?!瓣柟馐亲詈玫姆栏瘽?。
2.2 促進司法正義
隨著我國司法機關對待輿論監督的態度越來越開放開明,大量錯案得到糾正。而司法機關對于輿論監督也日趨重視,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第一條中就明確指出,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3這是我國司法界觀念和制度上的一次長足進步,使得輿論監督在提高法官的職業水平和廉潔自律能力以及促進司法正義方面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2.3 輿論監督改善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識,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培養人們維護和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目的的宣傳教育活動,足預防犯罪的重要措施。法制教育的基礎工作是普及法律常識,也包括遵守法律的習慣養成和評價。
3 輿論監督對司法正義的消極影響
3.1 影響司法的獨立性
馬克思說“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西方國家也普遍認為法官是僅次于上帝的人,可見司法最重要的品質便是獨立性。然而在現今日益開放的輿論環境下,司法獨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許多案件,如杭州“胡斌案”,西安“藥家鑫案”,在法院判決前,輿論就已經作出了宣判,一旦法院最終判決結果同輿論預期不一致,便會遭到輿論強烈抨擊,詆毀法院形象,質疑法官素質,甚至“人肉”辦案法官,這種對法官施加“民意”的壓力“輿論審判”,成為一種左右司法正義的消極力量,無疑對法院的獨立審判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3.2 影響司法的權威性
司法活動的公信力和威望是法官在司法獨立的基礎上,嚴格遵守法律規范做出使公眾普遍認同和遵從、符合程序和實體正義的判決中形成的。由于輿論發展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約束,尤其是網絡輿論的迅猛飛速發展與相關立法的脫節,使得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民個人情緒的宣泄而制造負面新聞,對司法裁判的隨意評判,對司法機關的任意貶損,對法官名譽肆意攻擊等現象十分嚴重。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和情緒化的輿論得不到有效引導和控制,往往加劇了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不滿。而在一些法院迫于輿論壓力的影響下做出的符合民意的審判,也同樣使司法權威受到了弱化和影響。
3.3 影響司法正義
輿論是把雙刃劍,它既能促進司法正義,同時也可能影響正義審判。民意不見得一定正確,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所采取的裁判方式便是民意,這種不查明事實真相僅以民意為依據的裁決在今天看來不免荒誕,然而現代社會下輿論所代表的多數人的意見,同樣也不能成為評判司法正義與否的標準。法律有自己的邏輯,同樣司法正義應也當是在法律嚴格約束下的正義,而輿論則往往帶有濃郁的道德感情色彩。當案件一方為公權力一方為弱勢群體時,公眾普遍將同情的目光投向弱者,將聲討的矛頭對向公權,這種邏輯觀念經過媒體宣傳形成輿論時,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憤怒的情緒淹沒了理性的思考,道德的判斷代替了法律的分析,此時輿論就會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影響司法機關的正常審判,妨礙司法正義。
4 輿論監督對司法正義消極影響的原因
一是公眾對公權力信任感缺失。有權力的地方就可能滋生腐敗,伴隨經濟發展下貧富差距的日益加劇和社會轉型時期矛盾的不斷增多,媒體對權力機關或公職人員的失職行為報道增加,尤其是在網絡言論自由的開放式環境下,許多社會陰暗面被不斷挖掘和曝光,公眾已經對一些對權力部門不信任感加劇。因此一旦有對權力部門不滿的信息或言論出現時,便迅速形成輿論大軍對公權的討伐。
二是公眾與公權力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對待同一案件公眾之所以同司法機關得出不同結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信息不對等造成的。由于案件宣判前有一些事實真相不便披露,所以當輿論開展廣泛“人肉搜索”“發現真實”后得到的結論與司法機關依據事實真相最終宣判的結果截然不同時,便難免引發二者之間的激烈沖突。例如曾網上火熱的“廈門女強人舌戰四車拆遷城管”的視頻,視頻已經播出引得無數網友頂禮膜拜,紛紛表示太解氣了,對事實真相卻是該女子占道經營兩年前就被鄰居投訴,所搭蓋的違章建筑兩年來一直未自行拆除才被強拆。
三是是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有差異。法官作為職業法律人審議案件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在追求正義的道路上不僅僅要注重實體正義還要注重程序正義,而公眾往往追求的是實體正義以及幾千年流傳下的道德理念,不難想象,辛普森案件如若發生在中國,在輿論的壓力和公眾的憤怒中,辛普森是一定會死的。
四是缺乏相應的法律約束機制。對于一些公眾關注度高的熱點案件,一經輿論公布往往短時間內引發熱議,在這些議論聲中理智與憤怒混雜,真實性與謠言同在令公眾真假難辨。言論自由本是憲法賦予公民的神圣權利,但缺乏相應的機制約束時就很容易造成權利濫用。孟德斯鳩說過“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憲法雖賦予公民言論自由,但為防止這種自由超過一定限度變得肆無忌憚而導致司法權威受到挑戰時,我們就必須通過法律加以制約。
5 完善輿論監督與司法正義關系建議
5.1 建立健全相關機制
加快相應法律機制建設,規范信息傳播秩序,既是規范輿論監督的行為、保障司法獨立審判的要求,也是保護輿論監督的權利。盡早出臺相關法律條文對媒體加以規范制約,對媒體介入司法程序的時間和方式及程度加以明確,通過立法規范媒體新聞監督權在司法領域的行使,建立“庭前提醒、過程檢查、時候責任追究”機制,并可參考國外的“禁言令”制度。同時在刑事訴訟法的框架內對媒體濫用新聞自由權、干預司法獨立惡意損害司法形象引發嚴重后果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
5.2 加大司法公開力度,主動接受監督
主動擴大司法活動的透明度,及時將真是信息公布于民眾,則可以有效遏制流言的產生和傳播。司法透明度越高,法官接受監督的意識就越強,就會自覺做到嚴格、正義、文明司法。司法公開就是一個杠桿,能夠撬動司法公信力的整體提升。可以看到,近年來全國法院在司法公開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立案公開、執行公開、庭審現場視頻直播等,都為公眾了解案件真相,消除司法神秘主義提高司法公信力提供了有效渠道。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國的司法公開力度任有欠缺,一些熱點案件的開庭現場雖然允許媒體參與但也只是極個別媒體能真正走入庭審現場;裁判文書上網情況也并不樂觀;加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衡,一些實現公開的技術手段尚有欠缺,這些問題都有待于我們未來的法治進程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2]王越,梁剛.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判例互動[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第5頁
[3]高一飛.媒體與司法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3
[4]陳嬰虹.論網絡輿情對司法的影響[J].中共浙江將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2期
[5]張帥.論網絡輿情與司法公正[J],知識經濟,2011年7期
[6]周建.從許霆案看新聞自由及其界限[J].法制與社會旬刊2009年18期
[7]楊治.網絡輿論勾司法公止的沖突與協調——以法個案的分析為視角[J].法律適用. 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