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娉
(許昌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現階段,高等教育時期是我國培養聲樂人才的主要階段,音樂表演、教育專業學生是主要培養對象,也包含一些非聲樂專業類的學生。多年教學實踐證明,若想培養優質的民族聲樂人才,首先,應具備獨特的嗓音和優雅的藝術氣質;其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民族語言和風格應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訓練,全面了解民族語言和文化;最后,在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積極鼓勵他們繼承我國優秀的聲樂傳統,掌握典型歌曲的演唱技巧,并合理借鑒國外演唱技巧和方法,全面發展。新形勢下的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應朝著綜合性、全面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滿足社會對民族聲樂人才的需求。
民族聲樂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共同發展、創造了民族聲樂,尤其是在唐詩宋詞等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在不同民族地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族聲樂。遠古時期,最早形成了音樂形式,在辛勤勞動和激烈斗爭中,確立了原始聲樂,它是當時最主要的音樂形態,有效地將彈奏和舞蹈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邊演唱一邊舞蹈的風格,這一點在早期出土的文物中也有所體現。依據相關理論可知,民族聲樂的出現和發展與勞動、祭祀、情愛等緊密相連,在原始勞動號子、祭祀神曲、情歌中都能看到聲樂的影子,處于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的藝術形式雖然并不完整,但是出現了高音和音節,此時期的聲樂已經脫離了早期的動物嘯叫,也區別于人類原始語言,形成了獨具特色和魅力的藝術表現形式。民族聲樂在漫長的藝術演化和音樂變遷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民族聲樂只有從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實現法制,也可以將其理解為采用批判的態度來吸收和接納民族聲樂,在繼承民族聲樂的基礎上,汲取其中的營養成分,摒棄糟粕,充分發揮民族聲樂的藝術價值,最大限度地表達民族聲樂藝術特色,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
早期的民族聲樂僅僅是西洋美聲唱法和民族聲樂的機械組合,發音共鳴和語言唱法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其中美聲唱法是指在真聲的基礎上,假聲隨著音高的不斷上升逐漸增加,最終以假聲為主,通常男女高低唱法相同,這是美聲唱法的主要特點。因此,一部分老一輩的美聲演唱家在演唱中文歌曲時,存在著吐字不清晰、咬字不準確的缺陷。在二十世紀中期,民族聲樂逐漸步入正軌,對于美聲唱法從原來單純模仿向借鑒和學習轉變,很好地繼承了民族聲樂的優點。而新形勢下的民族聲樂應在老祖宗的原聲唱法的基礎上,學習國外優秀的唱法,將其合理融入到原生唱法中,形成具有新理念的民族聲樂。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大力發展和多元文化的逐步滲入,人們更加注重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民族聲樂藝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追捧。在這一有利形勢下,我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逐漸步入正軌,民族聲樂人才培養規模日益擴大,培養體制逐漸完善。目前,不但在音樂院校和師范院校設有民族聲樂演唱專業,還在一些綜合性學府和高職院校中也設立了此專業,為我國培養了許多出色的民族音樂歌手。但是,機會與挑戰相伴而生,在新形勢下,對我國的民族聲樂人才培養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其人才培養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如下。
本土音樂是區域民族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民族音樂的重要來源。民族聲樂教育不但要大力繼承與發揚本土音樂文化,還應深深地扎根在本土文化中從中汲取營養成分。然而,伴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滲入,一部分聲樂專業的學生逐漸忽略對民族傳統音樂的學習,片面地追求外來文化,有些甚至將民族傳統音樂錯誤地理解為是落后和守舊的代表,不符合時代發展。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潛移默化中偏離了世界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另外,由于缺少充足的傳統音樂文化知識教育,學生們很少有機會接觸具有不同演唱風格和唱法的民族音樂,這制約了人們對傳統歌唱藝術的了解和接受。同時,由于教育的不重視和師資條件有限,將一些民族的地方音樂和獨具特色的唱法移除專業音樂教育的行列。在文化全球化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發揚和保護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教材雖然不是課堂教學中的唯一依據,確是主要參考資料,它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扮演著橋梁的角色,教師參照教材授課,學生依據教材學習,強化教材建設,不僅能提升教學水平,改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演唱表演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能延伸民族聲樂教育的理論研究,豐富民族聲樂作品,另外,它是提升民族聲樂整體水平的動力源泉。新形勢下對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陳舊、落后的民族聲樂教材已被時代列車遠遠地甩在了身后,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導致民族聲樂人才培養缺少時代性,極大地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例如,一部分民族聲樂教材除了陳舊、落后,還缺少系統性和針對性。另外,由于缺少高質量、認可度較高的聲樂教材,導致聲樂教師在選取教材時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要求教師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教材的隨意性,這制約了民族聲樂人才規范化培養。
一些年輕有為、素質過硬的骨干教師出國深造或者改行,導致民族聲樂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失衡、知識結構不合理,有些甚至出現銜接斷層現象。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大力發展和多元文化的滲入,老教師由于觀念陳舊,無法有效接受并傳授新知識,而年輕教師由于工作經驗不足,課堂教學效果也不理想,還存在著骨干教師流失嚴重的問題,少數年輕教師為改行,舍棄本專業,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其它知識。另外,教師自身師門不同,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缺少及時的交流與溝通,甚至相互詆毀,無法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
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是民族聲樂藝術教育中的主要任務,因此,加強聲樂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應全面結合新形勢下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探索,大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我國民族地區培養更多綜合型人才。
以聲樂人才培養目標為中心,開展相應的教學改革活動,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課內外的銜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加快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針對新形勢下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需求,適當地增加民族音樂史等學科,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改變過去片面注重專業技能訓練,忽略傳統文化內涵的局面。
全面分析聲樂教學中的所有環節,針對不同的聲樂教學目的,依據聲樂教學規律、原則和學生特點,制定科學、可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首先,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優化組合多種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講座式教學,也可以將傳統的單獨授課與講座式教學有效結合。旨在通過學生之間的觀摩、交流、溝通,實現共同進步的目的;其次,在聲樂教學中,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采用交流式、小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也可以采用雙語教學,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給學生選擇練習作品時,應從學生自身出發,選擇具有針對性的練習曲目;最后,注重專業課與文史課、教材與課外知識、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結合,其中,與文化課的結合是關鍵,旨在通過這種結合來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從根本上扭轉片面追求專業技能訓練的趨勢,從而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大力發展,增加了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若想培養全方位發展,具有高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聲樂藝術人才,需要強大的師資隊伍作支撐。民族聲樂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著民族聲樂教學效果,因此,應強化民族聲樂師資隊伍建設。首先,采用全職與兼職、留住和吸引、使用于培養相結合的方式,確定民族聲樂科研發展目標,制定科學、可行的發展計劃,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各項教學研究工作,不斷增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質;其次,注重基礎訓練,通過開展教師公開課、示范教學課等活動,為教師提供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學習機會,共同探討教學方法,分享教學經驗,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整體上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以此來改善教學質量;最后,開展在崗培訓和脫產培養,從而增強他們的專業技能,提升其理論修養,不斷更新教學理念。
結語
在民族聲樂藝術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民族聲樂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增加了對聲樂藝術的需求。在新形勢下,應不斷創新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模式,變革聲樂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凸顯出藝術人才的審美教育,促進民族聲樂人才的全方位發展,從而培養更多的綜合型民族聲樂人才。
[1]袁洋.新形勢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創新途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23):127.
[2]金香.探索新形勢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的創新途徑[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4):136-139.
[3]羅娟.民族聲樂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出路探析[J].群文天地,2013,(1):299-300.
[4]周麗娜.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現狀探究[J].藝術百家,2011,(S2):45-47.
[5]張小東.淺析如何提高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質量[J].西江月,2013,(29):114-114.
[6]韋妙芳.中職校《民族聲樂》課程資源開發研究與實踐[J].音樂時空,2014,(11):147-148.
[7]曾彤.民族聲樂教學中人才培養的構思[J].藝術探索,2010,24(3):92-93,95.
[8]殷子晴.論民族聲樂教師的專業素質[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