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瑩
(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08)
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具有對社會矛盾的諷刺寓意,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第一次接觸這篇作品是在高中時代的語文課本,但是當時學完課文之后,對于阿Q的沒有太多的以新娘,僅僅是對阿Q這個人物的性格好奇,對這個人的自我嘲諷的方式有點同情。第二次接觸這篇作品是在大二的《現代漢語》課上,在老師的課前作業要求下,我第一次認真研讀了這篇課文,讀完之后才發現,中學時代的閱讀有多么膚淺,才真正感覺到原來阿Q的性格所代表的時代色彩,對他的同情之心也越加濃重了。
真正深入了解這篇文章的精髓,應該是在現任崗位上講授這篇課文時。由于在講授之前要進行備課,因此對于小說的作者、當時背景、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節性都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課文也進行了反復的閱讀,這次的閱讀和之前的兩次都不一樣,看完之后除了之前的同情,更多的是悲哀,悲哀的是阿Q這個悲劇性人物,以及這個人物所代表的一代人。文中多描寫的阿Q是一個值得大家同情和憐憫的人,但是對于這樣一個人物卻是用另類的手法來進行描繪和表達的。作者利用戲劇性的表達方式對阿Q日常生活進行剖析和展示,如果只是通讀就會對阿Q這個人物可笑的言論逗笑,但是也難免對阿Q的不幸遭遇而感嘆??梢哉f,整篇課文柔和了喜劇元素和悲劇元素,在喜劇的描繪情境中讓人感受到了悲傷的情懷,這有點類似我們的藥丸,外面甜甜的,里面苦苦的,因為藥的本質就是苦的,甜只是讓你能接受它。
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數都是通過生活細節反應當時的社會黑暗,他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濒斞赶壬鷦撟靼這個人物的背景是想通過阿Q來描繪他所感受到的中國國人的腐朽靈魂,從而揭露中國人的人性弱點,凸顯出社會的病態弊端,借此來喚醒中國人勇敢、創新、推翻統治的愿望。因此,在文中魯迅先生對阿Q的性格定義是反面的,從阿Q的社會地位和命運看來,他是一個被封建統治階級壓迫的最底層的人,在他生活的幾十年中,承載了大家都沒有承載的心酸和災難,被剝奪姓氏,被踐踏人格,被嘲諷,被利用,最后連生命都被利用,無情的被殺害。他的遭遇讓人同情、痛心。在阿Q身上有被壓迫的底層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勤勞優點,在性格中也有直爽的一面,雖然從他的內心也希望能改善現狀,但是更多的僅僅是停留在想,而沒有實際的行動。魯迅先生曾說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喚醒國人奮發向上的激情,正是這樣的小說主題,也就注定了阿Q的悲劇人生的基調。
生活中都充滿了喜怒哀樂,人都有七情六欲,在小說中阿Q這個人物出現的理所應當又特別凸顯,理所應當是他的現實生活遭遇,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阿Q這樣的人物比比皆是,他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生活追求正式當時大多數人的生活寫照,如果丟在人群中一點都不顯眼。但是他的自我嘲諷、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卻是給予了這個小說人物以特色。阿Q實際生活得十分悲慘,但他從來不正視自己的悲慘生活,而是用一種虛假的想象生活麻痹自己,以此獲得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在小說里面許多的情節融入了較多的喜劇元素,比如他與別人發生爭執時,很喜歡說“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個什么東西”;沒有結婚卻經常標榜自己兒子以后會很有出息;一會反對革命,一會擁護革命,在這個物質橫流、精神空乏的社會,阿Q所充當的是一個草根般的人物,對未來充滿希望,對現實自我陶醉,有理想卻沒有行動。看似他的人生充滿了喜劇色彩,但正是這個喜劇性更加凸顯他的悲劇人生。
在小說的整個發展思路中,一直是悲喜交織融合,從前半部分的喜劇性較強,到后面的悲劇色彩濃重,到“大團圓”這一部分讓大家看到了悲情的結局,這個時候雖然也融入了部分的喜劇因素,但是讀者再也笑不出來,阿Q上刑場被槍殺被是一個悲劇的結局,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被槍殺加大了這個悲慘結局的渲染,這無疑是最沉痛的悲劇。阿Q精神是魯迅先生刻意凸顯的一種精神,在看似大喜的背后藏有濃濃的悲憫,這是一種含著淚水的笑,這種笑里面裝滿了苦澀的味道,無奈的選擇。多看幾遍小說,細細品味里面作者所表現的藝術手法,小說主題,寫作目的自然浮出水面。魯迅先生用諷刺、挖苦、調侃、嘲諷的筆調引發讀者的喜,再然喜生悲,喜,是這篇作品的外衣,而悲才是這篇作品的精髓內涵。
[1]周洪年.中國現代文學作品[M].湖南師范大學.
[2]曾加樂.中學生文庫精選[M].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國現代大學發展史[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4] 游夏蘭.阿Q正傳的悲喜劇藝術.教學參考2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