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權
(肇源縣龍江劇中心 黑龍江 肇源 166500)
二人轉既是一種藝術概念,又是一種藝術范圍。藝術概念:二人轉是東北地方(民間)舞臺表演藝術(曲藝、地方戲等)。藝術范圍:包括在二人轉本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舞臺表演藝術樣式。無論是藝術概念,還是藝術樣式,均可從狹義、廣義兩個角度來看。狹義的二人轉,指男女演員彩妝演出的可化出化入的曲藝樣式。廣義的二人轉,有單出頭、二人轉、獨角戲、拉場戲、吉劇、龍江劇、龍濱戲、遼沈戲等,還包括各種二人轉表演唱等等。近年來還包括以魏三為代表的“說口侃”、趙本山為代表的“說口演”(小品)。
二人轉是東北土生土長的曲種、劇種,已有近350年的歷史。二人轉別名很多,如碰碰、蹦蹦、蹦蹦戲、地蹦子、棒棒戲、棒打蹦、雙玩藝兒、雙調(條)、對口唱、對口戲、轉桌子戲、打脖子戲、大布衫戲、半班戲、八人班戲、旦丑戲、蓮花落、小落子、小秧歌、悠喝腔、邊曲、天平、合書等等。解放前一般稱為蹦蹦,1953年定名為二人轉。外地人把二人轉叫“東北地方戲”,東北人則簡稱“地方戲”。現在全國范圍內的人所謂“二人轉”,實際是指廣義上的二人轉。
早在1662年開始(康熙、雍正年間),遼西就有“孫大娘”王綸生師徒在廟會上演出蹦蹦。而在1900年前后,哈爾濱市已經有了二人轉。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后,二人轉才在東北城鄉遍地開花。如1950年伊始,東北各省有許多二人轉名演員,如原遼寧省的筱蘭芝(本名欒繼承),1952年冬參加省民間藝術會演,被稱為“蹦蹦皇后”。黑龍江的蔡興林(藝名粉蝴蝶),扮相美,唱功硬,有“二人轉的梅蘭芳”之稱。1953年參加省文藝會演,受到好評,不久調到中央廣播說唱團,在北京播下了二人轉種子。同年,在北京舉行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東北代表團演出了《給軍屬拜年》、《王二姐思夫》、《西廂》等曲目。接著,東北舉行了第一屆戲劇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黑龍江代表隊的李泰、胡景岐演出的《三只雞》受到好評。京劇藝術家馬連良、梅蘭芳先后看過沈陽郎艷舫表演的《摔鏡架》和黑龍江李、胡合演的《三只雞》,很欣賞東北二人轉藝術。1958年北京舉行第一屆曲藝會演,東北三省代表團都帶去了二人轉。到1960年,東北三省的專業二人轉劇團已經發展到一百余個,其中僅遼寧省就有34個。1965年6月,在沈陽舉行了“二人轉專場”演出,遼、吉、黑各有一臺節目,黑龍江演出團有《柳春桃》(作者奚青汶)等5個曲目。
1971年,吉林產生了《小鷹展翅》,遼寧產生了《女隊長》,黑龍江產生了《紅石橋》(作者徐維志)等曲目。沈陽部隊業余曲藝隊還創作了二人轉坐唱《處處有親人》。“文化大革命”后期,《叱咤風云》(作者王慶斌)參加全國調演,后參加廣交會演出。1986年東北三省曲協在長春舉行了首屆東北民間藝術節。黑龍江省的著名演員黃啟山、劉勁松還參加中國曲藝節演出《豬八戒拱地》。該劇演遍大江南北,黃土高原,最后大上海爆響。近年來,遼寧省民間笑星趙本山、潘長江等人表演的戲曲小品,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1989年遼寧二人轉赴日本參加世界戲劇節,受到各國民間藝術家們的好評。
1993年文化部在長春舉辦了首屆東北二人轉調演,土色土香的二人轉再次受到專家的贊美。
如今,什么劉老根大舞臺、中央、地方電視臺,祖國的東南西北都有二人轉在專場演出,可謂繁榮興盛。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收了河北蓮花落及其他姊妹藝術而逐漸形成的。故有“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之說。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它廣泛吸收了東北民歌、單鼓、東北大鼓、皮影戲、十不閑、喇叭戲、河北梆子、評劇、京劇、鳳陽花鼓、四川諧劇、打連廂、霸王鞭、打花棍、數來寶、相聲、民間戲法等多種藝術成分,逐漸融化而形成了具有東北獨特風格的民間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