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娟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590)
地名是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與其他承載因素相比(如語言、儀式、書籍等),地名更具地方特色,同時也更具穩定性與延續性。在看似簡單與雜亂無章的地名背后,其實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因素,也真實地反映了該地區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因此,對一個地區的地名進行文化的分類研究,將有利于揭示它們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有利于我們理解該地區的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變遷,同時也有利于旅游經濟、歷史教育及其他經濟社會方面的綜合發展。本文將主要從地形地貌與居住文化、齊魯文化與歷史傳承、儒家文化與宗法制度等三個方面對棗莊地名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分析與探討。
地名的形成首先源自于人們對自己所生活的地理環境的認知,它不僅代表著生長于此的一代代棗莊人民,根據他們所居住處的地形地貌對大自然表達出的崇敬與敬畏之情,也反映了古代棗莊人們對于居住地的選擇偏好,并以此發展出他們獨特的居住文化。縱然歷經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但是,這些以地形地貌來命名的村莊在漫長的歷史變遷過程之中卻頑強的將自己原有的名字保存和延續下來。因此,透過這些地名,我們不僅能夠對棗莊的地形地貌有一個感性上的認知,而且也能夠從文化的層次去把握棗莊的居住文化,了解它的歷史變遷。
棗莊地處魯南,位于蘇魯的交界之處,是山東丘陵向淮河平原的過渡地帶,因此,這也使得棗莊地區的地形地貌既具備山東丘陵的粗狂,也有著江南水鄉的溫柔。棗莊是山東省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正是因為水資源豐富,歷史上的棗莊人便可依水而居,這就使得棗莊地名中出現眾多以“泉”(如薄板泉村、石泉村等,因這些村落有泉水自石板縫中流出而得名)、“井”(如古井等)、“溝”(如沙溝、八里溝、泥溝村等)、“澗”(如雙山澗、澗頭)等命名的地名。這些地名不僅反映著歷史上棗莊人們對于水資源的重視及熱愛,也反映出棗莊集丘陵與平原于一體(如“澗”本身就反映了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因水而成澗)的地貌特征。
作為特殊詞匯的地名,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給地理地貌、行政區域或居民點所起的特有名稱,地名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內涵,它們往往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顯示出相當的地域特征(王彥,2002)。棗莊有著悠遠的歷史文化,境內的北辛文化距今就已經有著7300多年的歷史,古滕國、薛國的故城等就分布在棗莊的境內。如滕州,早在西周時期就是滕國及小國的故地,因此棗莊人們以滕州來懷念這段久已遠逝的歷史。
棗莊地處孔孟之鄉的魯南大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播地之一。除了儒家文化的先輩們,棗莊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涌現出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譬如春秋百家爭鳴時期以“兼愛非攻”思想為著稱,至今仍影響深遠的墨子就出生在棗莊地區,并主要以棗莊地區為其思想的傳播地。墨子重視生產工具等“器”的發展,反映了當時下層人們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要。此外,戰國時齊相孟嘗君、“毛遂自薦”中的毛遂、“鑿壁引光”中的匡衡等都是棗莊歷史文化名人的代表。今天,人們仍然可以通過這些棗莊地名來理解棗莊過去璀璨輝煌的歷史文化,也能夠通過地名來懷念這些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產生著重要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
以棗莊的西匡談為例,這里不僅是西漢匡衡的故里,也是其談經論道的場所之一。為紀念這一代文化名人,棗莊的人們世世代代以“西匡談”來體現棗莊人對齊魯文化的尊重與傳承,也體現著棗莊人們對于這位圣人的敬仰之情。此外,還有賈泉(明代建村,始名上樓,后因賈三近于村東北隅北石壁上刻石,橫額“石屋山泉”后人稱此泉為賈泉,村遂改今名)、棠陰(清乾隆年間孫姓所建,取“甘棠遺愛”之意命名)、王開(因元代經略大元帥張良弼于滕城東南房家祠設館訓蒙,遂建村名王開,取義“王開者,吾開也,吾子孫后世必有興者)、金河(以戰斗英雄陳金河命名)等(參見曲春曉,2010),這些無一不反映著棗莊大地齊魯文化的熠熠生輝,反映著棗莊人們對于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視。
歷史上,棗莊地區與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一樣,受宗法文化影響深遠,人們有著很強的對于姓氏、家族等的宗法觀念。作為具有豐厚齊魯文明底蘊與儒家文化傳統的地區之一,傳統的儒家文化不僅對棗莊地區有著深厚的影響,而且對中國宗法制度的鞏固和發展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因此,毋庸置疑,儒家文化與宗法制度對于棗莊地區的人們影響尤深,這深刻的體現在其地名文化中。
作為社會結構中一種表示血緣關系的符號,姓氏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姓氏是氏族血緣關系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文化色彩,是宗法制度的主要體現。“家”與“姓氏”的重要性不僅一直影響著生活在齊魯大地上的人們的思想文化觀念,也將這種重要性反映在地名之中。僅以棗莊市的泥溝鎮為例,在這個擁有55個行政村的鄉鎮里,就有29個村子的名字與姓氏緊密關聯,占該鎮村莊總數的52.7%,它們是:鮑樓、鮑莊、丁樓、東黃莊、南黃莊、馮湖、郭莊、郝湖、賀莊、洪莊、胡洼、霍莊、姜莊、孔河灣、馬河灣、劉橋、馬莊、宋鋪、田營、佟莊、汪莊、吳戴莊、腰里徐、楊廟、姚莊、張山頭、趙莊、吉(姬)莊、良(梁)莊(參見曲春曉,2010)
小結:地名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以地名為切入點,通過對棗莊地區地名背后所蘊含意義的探討,我們不僅可以還原歷史上棗莊的地形地貌特點與居住文化,而且還可以窺見巍巍大地上,齊魯文化的歷史傳承,亦可以體會到儒家文化與宗法制度對棗莊社會人文的影響。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棗莊地區的地名中不僅包含了當地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且也反映出齊魯大地的歷史變遷與社會轉型。雖歷經改朝換代與頻繁戰爭,雖飽經大自然的水、旱等諸多災難的影響,甚至原先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奔波流散,賦予其獨特名字的先人也流散他鄉,但是,棗莊地區的地名變化卻相對比較緩慢,一些地名甚至被頑強的保留和延續了下來。也正是因為這種歷史的延續性,生活在當代的我們才得以看見齊魯文化的本來面目。
地名中體現出來的這種歷史傳承與社會發展,也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這是需要全社會共同思索和努力去完成的一項工作。因此,加強對棗莊地區地名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梳理與研究,大力傳承與弘揚棗莊地區的地名文化,將不僅有利保護棗莊地區的老地名與齊魯文化遺產,而且有利于全社會更好地認識和傳承齊魯文化。同時,保護好棗莊地區的地名文化這樣一種鮮活的,有時代意義的文化遺產,也將有利于棗莊地區旅游文化的發展,這將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棗莊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李如龍.漢語地名學論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曲春曉.棗莊地名文化內涵初探.青年文學家,2010,(19).
[3]山東省地名研究所編制.山東省地名志.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1999.
[4]王彥.山東地名中的山東方言.民俗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