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陽 沈慶軍
(江蘇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江蘇 淮安 223001)
研究各工程方案場地的區域性工程地質條件,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質資料的基礎之上,以物探工作為主,為工程方案提供地質依據。并達到彼此驗證的效果。
地震映象法:地震映象法地震儀器選用美國GEOMETRICS公司生產的ST-24 多功能數字地震儀。接收器采用雙通道主頻為100.0Hz 的水聽器(拖魚)進行地震信號的接收。水上地震震源采用福建建筑設計研究院研制的ZY-3型水域全自動大能量連續沖擊震源船。
淺層地震反射波法:采用等偏移距排列觀測系統和3次覆蓋水平疊加觀測的工作方法,偏移距選擇28米和36米,道間距選擇2米。用大錘作為震源激發人工地震波。
高密度電法:采用施倫貝爾剖面裝置,每次布設60根電極,電極間距選用5和10米,供電采用2個90V的電池箱,總電壓為180 V直流電。
場地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韋源口河段,河道深切于古生代和中生代基巖組成的山地之中。左岸為一級階地、現代沖湖積平原地貌,右岸為三級階地、崗地地貌。
橋梁橫跨兩大構造單元的兩個二級構造單元。即秦嶺褶皺系的南秦嶺褶皺帶及揚子準地臺的下揚子臺緣褶帶。兩大構造單元之間有一寬約2~2.5公里的過渡帶,為襄樊—廣濟斷裂通過部位。南秦嶺褶皺帶為一套變質巖系,下揚子臺緣褶帶為一套沉積巖蓋層沉積。區域內存在七種方位的構造線。其中以近東西向構造線最為醒目,構成一幅復雜的構造圖案。其中對橋位區有影響的斷裂為北西向斷裂---沿江斷裂(F1)。
沿江斷裂,規模較大。屬于傳統所稱的襄樊—廣濟大斷裂的東南延伸部分,途徑場地區域浠水西河至蘄春蘄州一線。長江大橋橫跨該斷裂。該斷裂由一系列近乎平行的斷層和破碎帶組成一向北西伸展,寬約3公里、長達80公里的斷裂帶。該斷裂具多期活動性,該斷裂在大別—晉寧變動期業已發生,自燕山運動以來,曾多次強烈活動。
淺層地震測線: A1K12+878~A1K13+334、A1K13+372~A1K14+512段總體相位連續平穩,在A1K13+632~A1K13+636間發現相位錯斷,基巖面高度相差約4.6米,推測為破碎帶異常。
地震映象法水域測線 :A1K15+060~A1K15+935段相位連續平穩,未見明顯斷點異常。

高密度電法測線:A1K12+610軸線~A1K14+710段在A1K13+634~A1K13+644間發現視電阻率低阻異常,推測為破碎帶異常。

通過對長江橋位A1線物探解析:淺層地震測線總體相位連續平穩,在A1K13+632~A1K13+636間發現相位錯斷,基巖面高度相差約4.6米,推測為破碎帶異常。地震映象法水域測線相位連續平穩,未見明顯斷點異常。高密度電法測線A1K12+610~A1K14+710段在A1K13+634~A1K13+644間發現視電阻率低阻異常,推測為破碎帶異常。無活動斷裂穿越橋位,區域穩定性較好。未見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穩定較好。通過對長江橋位B1線物探解析:淺層地震測線B1K17+152~B1K17+644、B1K17+650~B1K18+074總體相位連續平穩,未發現明顯斷點異常。 地震映象法水域測線B1K15+394~B1K16+618相位連續平穩,未見明顯斷點異常。高密度電法測線B1K14+365~B1K15+110、B1K17+175~B1K18+070未發現明顯低阻異常。驗證了沿江斷裂(F1)的存在,及其在橋位區分布的特征。
結論:(1)通過該工程物探研究的結果與區域地質構造吻合,證實物探在工程地質勘察中應用具有說服力。(2)物探工作可以摸清構造的特征,如長度、寬度、埋深,及其對工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