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永娟 王美雨
(臨沂大學文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婚姻習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沂蒙婚俗與之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同時在繼承的基礎上也有創新,筆者將主要從繼承傳統和其創新這兩方面,對山東沂蒙地區的婚姻習俗進行詳細的概述與評論。
沂蒙老區婚前準備程序繁瑣復雜,基本繼承了傳統習俗,體現了人們對于鬼神的崇拜和敬畏。
①提親、相親。我國古代講究“父母之命不可違”,《孟子·滕文公》:“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父母國人皆賤之。”由此可見,古代對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重視,媒人主要是“通二性之好,定家室之道,”現在雖然是自由戀愛時代,但是在山東沂蒙,尤其是山村地區,媒人提親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
②定親。男女雙方相親之后,如果情投意合,雙方父母點頭同意,便可“定親”。所謂“定親”相當于古代人所講的“六禮”中的“納采”,《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由此可知古人“納采”送禮時常用雁。古代定親除了男方送聘禮給女方之外,兩家還要交換婚書,《唐律·戶婚》規定“雖無婚書,但受聘禮亦是。”但《朱子家禮》注“納采,即今世所謂言定。”目前沂蒙地區基本沿用了后一種方式,定親日必須是翻閱黃歷而挑選的良辰吉日,定親之時男方大擺酒席宴請女方。
③查日子、送日子。“查日子”即古時所說的“擇日”,是指男方找村里年長之人,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來查定結婚的日期。查定之后,男方會用紅綢包好交給媒人,然后再由媒人轉交女方,這就叫“送日子”。《金陵雜志》對這一禮俗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男家欲迎娶,先將男女八字,送星家諏吉,必使無沖犯邢剋之良辰。以紅全柬上記親人沐浴宜向時,水傾何方,上轎何時,合巹何時,避忌何人,皆歷歷書之,送女家,謂之送日子。”《論衡·辯崇篇》“婚嫁不擇吉日,不避歲月,觸鬼逢神,忌時相害,故發病生禍,經法人罪,至于死亡,殫滅家門,皆不重慎,犯觸忌諱之致也。”由此可見古人對于選定婚期的重視,這使得“查日子”這一習俗帶有濃重的迷信色彩,但卻又是不可避免的,人們為了尋求心理上的安慰根本不愿破除迷信。它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也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④送禮、送填箱、送催妝。經過以上一系列程序,雙方會將結婚日期告知各自的親朋好友,親友們便以錢物為禮品相贈,這在男方稱為“送禮”,在女方則稱為“送填箱”,這一環節體現了“六禮”中的“納征”,《禮記·昏義》孔穎達疏:“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經過這一環節,婚姻才算正式成立,這也是對古代習俗的繼承。
結婚時禮堂的布置繼承了傳統習俗,要貼紅對聯、紅雙喜,掛紅燈籠、紅氣球,整個喜堂的布置以大紅色為主,寓意“喜氣洋洋”,婚后生活“紅紅火火”。結婚時的拜堂儀式也是由傳統習俗延伸而來的,同時新郎新娘給父母敬茶的傳統習俗也流傳至今。
①發嫁、迎親。新娘離開娘家就被稱為“發嫁”,新娘“發嫁”有盡早之俗,一般會有陪嫁之人,多為新娘的姐妹,新郎前去迎娶新娘就叫做“迎親”。《禮記·哀公問》:“大婚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沂蒙地區繼承了傳統,亦是由男方親自前往迎接,體現了對新娘的尊敬。受當時的經濟條件的制約,古代迎親多用彩轎,“富室侈汰元節,賃一彩轎,費至數余。”接回新娘后要先將車停在新房周圍,下車之前,新郎的母親會將花生、紅棗、栗子等塞進新娘的衣袖里,寓意“早生貴子”,與古代的“撒帳”習俗相似。
②拜堂。“拜堂”,俗稱“拜天地,”新郎、新娘在眾人的陪伴下回到早已布置妥當的新房后,便要舉行“拜堂”儀式。拜堂”開始之前,新人的證婚人會發言祝賀并宣讀結婚誓言,證婚人一般是村里德高望重之人。入洞房后,新娘要坐帳,且坐帳期間不得隨意外出。這時有專人去新房中“撒帳”,祝福新人同心同德,二是祝福他們早生貴子、多子多福。
③鬧房。宴席結束后,新娘繼續坐帳,新郎送別賓客。傍晚時分,親族好友尤其是青年男女會陸續來到新房,除一睹新娘嬌容之外,還要向新娘討要喜糖和喜煙,渲染新房的喜慶氣氛。
相比婚前準備與結婚儀式來說,婚后儀式較為簡單,其中較為重要的禮俗是“回門”。
①回門。“回門”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親,有時新婚夫婦同行,所以又叫“雙回門”,《上風錄》中記載“新婦滿月歸寧,婿同住,謂之雙回門。”婚后四五天,新娘的兄弟會將新娘接回家去,在民間這被稱為“對月”。
②溫鍋。婚后一個較為重要的程序就是“溫鍋”,由新娘的妹妹來完成,意味著新郎、新娘要開始新生活。“溫鍋”之日也是以黃歷為準而選定的好日子。“溫鍋”當日,新郎、新娘的親朋好友也會到場,新人會宴請他們,當然這次宴席規模要小一些,不像結婚當日那么隆重,賓客的座次安排也較為隨意。
以上就是沂蒙地區對于傳統婚俗的繼承,雖然使得傳統文化得以流傳,但是也保留了一些迷信思想。
沂蒙地區的大部分婚姻習俗與中國傳統的“六禮”的程序基本一致,但并不是完全繼承,而是在借鑒西方婚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沂蒙地區婚俗廢除了一些糟粕,摒棄了很多費時費力的習俗,在形式上進行了創新。
首先,沂蒙地區雖然繼承了傳統的“媒妁之言”,但是也有一些青年男女進行了創新,將傳統的“媒妁之言”與現在的自由戀愛相結合,這使得這一習俗更加靈活。另外,在有些地區“過紅子”等一些習俗已經被剔除。
其次,婚禮借鑒了西方婚禮的一些儀式,西方婚禮通常會有牧師宣讀結婚誓言,而沂南地區也會有人宣讀結婚誓言,不過不是由牧師宣讀,而是由婚禮的證婚人來宣讀。婚禮中新娘穿的白色婚紗也是參照西方婚紗設計。迎親所用的交通工具發生了改變,現在沂蒙地區迎親隊伍中基本不會再見到彩轎這種工具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車,這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最后,沂蒙地區婚后習俗的創新方面主要體現在增加了端鞋這一個環節,這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產生了變化。同時“回門”的日子也由傳統的固定的日期變的較為隨意,新娘可以隨時隨地“回門”,這是人們思想進步的一種體現。
沂蒙地區的婚俗除了在形式上進行創新之外,在內容上也進行了創新,例如對定親、查日子、拜堂、鬧房、端鞋等習俗的創新。
首先,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沂蒙地區的定親習俗也有一些創新,定親之禮由傳統的“雁”,演變為“衣服”、“現金”。另外,雖然大部分地區仍然保留了“查日子”這一習俗,但是“日子”上所書寫的內容有了一些變化,現在“日子”上除寫有結婚日期之外,新娘的坐帳面向,上下車的面向、地點以及新房中一些家具的擺放位置等事宜也皆書其上。這樣做是為了獲得上天的保佑和祝福,從而保證婚禮的順利進行。
其次,與傳統習俗不同的是,現在人們在拜堂時省略了很多跪拜的環節。“拜堂”之后便送入洞房,現在沂蒙地區的鬧房內容十分豐富,客人討東西時有一套說辭“寺外一頭牛,三人抬木頭,西下有一女,火燒因家樓。”意即“特來要煙”。新婚之夜,他們會通過一些奇怪的游戲來戲弄新人。
最后,婚后二朝,新郎的親友會到新郎家,新郎便將事先準備好的鞋子送給他們,這就是“端鞋”。新郎將新婚之日所用的“糕”拿出來放在鍋內煎炒,分給眾人食用。眾人用完之后,新郎為答謝眾人而贈送鞋子,鞋墊一般是新郎的母親親手縫制的,以表示誠意。
沂蒙的婚姻習俗大概就是以上這些,通過以上這些婚俗,我們可以看出沂蒙地區婚姻習俗的很多方面都帶有迷信色彩。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婚禮的操辦出現了攀比、鋪張浪費現象。有些人為了攀比,結婚之時不僅租來十幾輛車撐場面,更是去飯館大宴賓客,婚宴上擺個一二十桌已屬常事。雖然有少部分的人已經擯棄了完全沒有必要的環節,但是大部分人仍舊大辦婚禮。所以沂蒙地區的婚姻習俗雖有進步,但是仍包含著傳統習俗的某些糟粕和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新的糟粕,所以我們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一習俗。
[1]陶立璠.民俗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2]王增永,李仲祥.婚喪禮俗面面觀[M],濟南:齊魯書社,2001.1
[3]卜亞麗.媒妁[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2
[4]高奇.走進中國民俗殿堂[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1
[5]陳來生.風俗流變:傳統與風俗[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