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漢松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社會管理是以公共權力主體為主導的包括社會組織和公眾在內的社會管理主體在一定的社會政治關系框架內,通過各種方式對社會資源分配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服務和控制的過程。社會管理作為國家公共事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更是公共權力主體管理社會事務和不斷調整社會政治關系的上層建筑活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重大變化要求政治上層建筑作出相應的調整。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轉型處于關鍵時期,社會活力蓬勃迸發,社會問題也不斷出現,在這個特定發展階段,我國社會管理任務艱巨。因此社會管理要與時俱進,在正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思路和舉措,在既定的社會管理格局中,優化社會政治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是國家公共事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政府的主要職能,它支撐著整個政治系統的良性運行。有序積極向上的社會關系的形成是政治系統各個要素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重要條件。因此,面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社會管理是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增強國家政權合法性的重要職能。
在我國,人民是黨的階級基礎和黨的群眾基礎的源泉,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是中國共產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群眾基礎決定著政黨的廣泛性,決定著政黨是否取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她的階級基礎或者說最重要的群眾基礎就是廣大工人階級或工人群眾。因此,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體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站在社會管理的全局高度,把握經濟社會中階級和階層狀況的變化,貼近群眾,了解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著力解決當前群眾反映熱點難點問題,整合各種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滿足群眾的需要,不斷在社會管理過程中開發政治資源新的生長點,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和諧的因素,不斷實現政治資源質的提升,增強群眾對黨和國家的認同,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認同,進而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
國家政權合法性的加強主要來自人民的支持,要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或者要得到更為符合民意的合法性,國家政權要在政策的制定和目標上就要做到保持公共利益和民意的統一,并在具體的社會管理過程中加以良好的協調、組織和控制,以獲得人民良好的綜合評價。社會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務,它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基本力量。因此,社會管理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融群眾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落腳點,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發揮好社會管理職能,增強國家政權合法性。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本質意義就是不斷優化社會政治關系,即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與梳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人民的關系的調整與梳理,既涉及廣大社會成員觀念的更新、心態的平衡、利益的協調和行為的規范,又涉及作為國家管理社會主要載體的黨委、政府以及社會自治組織職能的界定、行為的規范和制度的完善。
社會政治關系是政治系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關系,也是社會管理和協調的主要對象。一切社會政治關系都是由社會利益主體主導的利益關系所決定,更是由特定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所決定的。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是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入推進,我國面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社會資源總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社會資源總量流動需要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社會政治關系規則加以調整,如通過法律途徑對社會政治規則進行調整。社會政治關系規則的變化要求對社會資源分配行為的方式、方法和價值取向加以相應的引導和規范。所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在本質上是社會政治關系的調整和梳理。
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就是指國家政權的社會治理與社會自治的關系。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從一個國家與社會相對重合的關系模式逐步發展為日益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社會體制模式,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的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生產生活空間擴大,并出現了大量的社會組織,其自治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水能載舟,水亦能覆舟”是官民關系的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通過建立一定的情民意反映等系列制度,加大對社會的調查研究,注重民意調查,才能保證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因此,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將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優化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人民的關系,使廣大人民群眾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共同的事業而奮斗。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治最大的善,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公平正義、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三者是不可偏廢的。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其根本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而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因此,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斷推進社會公平。
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恒的問題,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一直到羅爾斯專論社會公正的《正義論》,都進行了里程碑式的探討,影響著當代社會的發展。著名的政治學者、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統治認為,社會管理最佳狀態是善治,理應促進公平正義。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的過程,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形成和鞏固的過程,是國家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局面的過程,也是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重要過程。2011年初,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民生迅速改善。但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對政府的公信程度,并沒有提高??梢?,經濟發展沒能解決讓老百姓更幸福的問題。倫理學家周輔成在《論人和人的解放》中反復談到一個沒有公平正義的社會,比一個沒有仁愛、沒有理性的社會更為冷酷、黑暗和可怕。要尊重正義感,培養正義感,以正義感來推進社會公正的發展。所以,社會管理的意義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的社會不會局限于自然稟賦、歷史條件因素等的不平等,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要在發展中消除這種不平等的起點和障礙,理性的構建社會公平正義。我國社會主義公平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國家鼓勵部分人或地區先發展起來,最終走向共同富裕。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就是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社會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社會共同利益,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強調社會的公共性,就是要在擁有13億人的中國,很好地解決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收入分配等各方面的不平衡問題,戰略性地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實現社會總體最優,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現階段,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管理工作領導體系,構建了社會管理組織網絡,制定了社會管理基本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因此,要以組織領導保障、社會參與保障和群眾支持保障為立足點,在體制機制創新中鍛造更加適應時代需求的社會管理新格局。
第一,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對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社會管理能力、公共服務能力的考驗,也是一次有力的提升。同時,在組織上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強化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
第二,加強社會參與。社會管理要清清楚楚了解民情,就要暢通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社會管理的各種權益保障機制,運用機制來統籌協調各方矛盾。
第三,增強群眾支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力量在基層,基礎在群眾。發揮群眾在社會管理的基礎性作用,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綜上所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統治者鞏固和維持自身合法性的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關鍵在于優化社會政治關系,其根本目的在于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因此,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強化組織領導,加強社會參與,又要增強群眾支持,充分激發社會活力,社會管理才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進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