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雨孟
(天津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天津 300387)
地理素養是指“學習者在經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后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地理思維和地理品格”,是由地理知識、地理方法、地理思維、地理觀念,地理情感價值觀等要素組成。[2]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可以概括為“應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地理思維能力,掌握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手段并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等內容,[3]在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搞)》中,提出“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課程理念,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思考問題,提出地理教育為“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基礎”這一觀點。
地理學科是連接人地關系的科學學科,人類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需要掌握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學生通過在課堂中地理知識的學習,了解人地關系協調可持續發展原則,掌握地理事物在時空關系發展中的變化規律。那么如何在中學課堂中培養公民的地理素養,本文主要從教學目標中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教學過程與方法”、“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
地理科學素養的核心內容是地理知識的學習,地理知識也是形成地理思維能力的基礎。地理知識素養以人地關系為主要依據,主要包括地理核心概念、地理專業術語、自然地理規律、地理時空分布關系、地理思想等主要內容。
地理技能是地理知識的學習、地理問題解決時所擁有的手段和方法。技能的獲得和知識的學習不可分割。培養學生技能新理念要求教師沖破傳統“知識本位,教師主體”的教學理念。新型的師生關系則認為教師和學生是雙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師應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應根據自己探索的實踐活動和學習經驗來建構知識框架,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其作用是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指引學生思考探究,并給他們以支持和鼓勵,使不同水平的學生的智慧、技能均得到發展。
地理教學過程廣義上來看,是指在遵循地理教學,貫徹地理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實現地理教育目的和任務的過程。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學生主動掌握系統的地理知識、技能,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并形成一定地理科學思想觀念的過程。同時,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地理科學方法的培養,例如地理觀察、區域綜合分析、地理實驗等方法。
在現代地理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生成性地理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學者的關注。地理生成教學是一個師生共同學習、對地理知識內容積極的認識和建構的動態教學過程。在開放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都處于多元變化中,教師需要敏銳的發現從學生的思考活動中顯現出來的各種信息,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并把預設中沒有想到的有價值的問題和信息在教學中不斷的動態生成,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活動的設計,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情境,依據學生特點設計探究活動。探究是地理情境化教學的精神。地理學科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在地理情境活動中要體現自身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地參加地理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習資料分析、研究和討論,獲得地理結論,獲取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關心社會,關注環境,關注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從而提升地理素養。
高中地理課程體系中,主要是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內容展開的,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發生的地理事件,比如人口、環境問題、資源利用問題,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內容,增強未來公民的責任感。地理素養有利于公民良好的思維品格的養成,有利于公民環境觀的形成,更有利于公民國家意識、全球意識的養成。所以在進行課堂地理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情感的教育,努力營造探究情境,讓學生具備地理學科的求實、創新的地理科學精神和務實、實踐的地理科學態度。
地理科學素養的培養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是在掌握地理科學知識和地理能力方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所形成的概括和升華的價值觀念。在中學地理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能夠使人們正確認識地理科學的價值,提升現代公民的生活質量,更是對“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最好詮釋。
[1]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地理教育國際憲章[M].1992:1.
[2]王向東,袁孝亭.地理素養的核心構成和主要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64.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