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桃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眾所周知,翻譯是各國不同語言之間溝通的橋梁與紐帶。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不斷放開,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我國進行參觀和學習。如何準確將中國的旅游景點及其文化進行無縫對接,是實現(xiàn)和促進旅游經(jīng)濟快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我國是一個旅游大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擁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與歷史遺跡,也有很多鬼斧神工的自然風光與具有鄉(xiāng)土獨韻的地區(qū)景點。所以,將其中的旅游詞匯進行匯總和歸納,建立統(tǒng)一的翻譯規(guī)范是翻譯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從不同的旅游景點特色入手,并借鑒了相關的旅游詞匯翻譯的研究成果,對一些旅游詞匯的翻譯技巧與方法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在我國旅游資源中,具有宗教色彩的景點隨處可見,比如少林寺,觀音閣,五臺山等等。有道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傳于印度興于華夏的佛教文化,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中都有很多特色與魅力,每年吸引著很多外國游客的前來參觀旅游。關于佛教及道教中相關詞匯的翻譯,我們首先要對其文化特點以及與西方游客宗教文化中的差異,進行比對從而實現(xiàn)求同存異,實現(xiàn)翻譯詞匯意義的準確表達。
首先,旅游詞匯中涉及宗教的翻譯要注意文化差異。與西方宗教不同的是,我國的佛教傳自于印度,所信奉的神叫釋迦牟尼,為供奉他而修建的場所叫作寺廟。西方歐美國家所信奉的神被稱作上帝耶和華,供奉其神像的場所叫作教堂。他們所頌揚上帝的經(jīng)書叫作Bible,也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圣經(jīng)》。在佛教中所誦讀的叫作佛經(jīng),其中包括《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等。佛教文化主張人的修持,主張人要慈悲為懷,主張人要積福,主張皮囊死后去往西方極樂世界等等。
其次,在尊重對方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礎上,旅游詞匯中涉及宗教的翻譯要在體現(xiàn)我國文化特色的同時,兼顧外國游客的文化背景差異。我們要嘗試挖掘詞匯本身所要表達的意義,并尋找英語中相應的詞匯來進行匹配和對接,這也符合國際翻譯界所流行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這方面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有一批外國使團來我國參觀訪問,宴會結束以后,主辦方邀請他們觀看《梁山伯與祝英臺》。節(jié)目名出來后,很多外國賓客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周恩來總理急中生智,讓工作人員將節(jié)目的名字改為《中國的羅明歐與朱麗葉》,結果吸引了很多外國賓客的興趣,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與周總理非常接地氣的翻譯是分不開的。
最后,旅游詞匯中涉及宗教的翻譯應以意譯為主。例如,“四大天王”中的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碧玉琵琶,這里的“琵琶”該怎樣譯才好呢?雖然英語里沒有這個詞,但是我們可以借用英語中類似的樂器詞,再加修飾就可以了,不妨譯為“a jade Chinese lute”。在佛教詞匯中,有一個詞叫作“法器”,如果從字面來翻譯很難將其翻譯的準確和明白,但如果我們知曉“法器”是一種在莊嚴的場合或儀式中所使用的一種工具,那我們的翻譯就會變得簡單易懂一些。所以,按照上文關于“法器”功能的描述可翻譯為,“mu sical instruments used in a Buddhist or Taoist mass”為了更加便于外國友人理解,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將其簡化為“ritual instruments”。這樣就把“法器”的內(nèi)涵和功能比較完整地表達了出來。
中國經(jīng)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在旅游景點中會有很多帶有歷史文化色彩的旅游詞匯。例如,在北京故宮,有很多關于封建王朝帝制的描述。在秦陵兵馬俑的英文翻譯中難免會涉及到歷史方面的詞匯。如何對這些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詞匯進行翻譯呢?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首先,進行意義與功能的描述。例如,在參觀故宮時,我們會遇到三省六部,這些機構和部門現(xiàn)在依然存在,只不過稱謂發(fā)生了變化。所以,我們可以在進行翻譯時進行意義與功能的描述性翻譯。比如,禮部,我們可以解釋為“相當于現(xiàn)代的教育部,也就是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其它的都可以沿循該技巧。比如,在參觀曾國藩故居時,很多外國游客由于對于我國傳統(tǒng)的科舉制度不是很了解。所以,當看到“進士、解元、探花、狀元、舉人”等詞匯時,會一頭霧水。和上文所描述的一樣,我們可以進行解釋性的翻譯。例如,在明清時期,舉人就是參加鄉(xiāng)試,類似于現(xiàn)在的高考的學生。按照考試成績的高低,依次排名。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就是探花等等。
其次,直接用拼音來代替。由于我國具有很多比較具有民族和歷史特色的旅游景點和詞匯。在中外詞匯與古今詞匯的翻譯和匹配中,很難實現(xiàn)功能與意義的對等。筆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詞匯,在翻譯過程中一般采用直接用拼音來代替的翻譯方法。例如,我國一些比較著名的旅游景點中的人名、地名就是采取直接保留其拼音的方式來實現(xiàn)其翻譯的。比如,乾隆,康熙,九華山,普陀山等等諸如此類。這種統(tǒng)一的翻譯便于達成交流的一致性。因為交流雙方都會對拼音背后的事物有一個共有的認知,所以會避免歧義的發(fā)生。
例如,在上文所提到的涉及宗教的詞匯中有“剎”這個字。如果按照前文提到的功能對等理論來進行翻譯就會簡單的將其翻譯為“house”房子。這種翻譯確實把“剎”的功能進行了比較準確的翻譯,但是會降低這個字所表達出來的佛教圣地的莊嚴與神秘,外國友人很難從“house”中體會到一種敬仰與尊重的氣息,這也違背了我們翻譯的初衷。所以,面對這一個特殊的詞匯,我們一般的翻譯方法直接將其翻譯為拼音“cha”來實現(xiàn)我們剛才所提到的翻譯意圖。在一些具體的翻譯中,我們還會將其整合使用。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少林寺。千年古剎”就可以翻譯為“Shaolin Temple is a cha of thousands of years”,通過這種翻譯,我們就會樹立起“剎”這個詞所具有的高大形象而不會讓外國賓客理解為:少林寺就是一間老房子。
最后,在旅游詞匯翻譯中,特別是涉及名山大川中古詩詞的翻譯中,我們一方面要注重詞匯功能的準確詮釋,另一方面也有照顧原文的韻律與節(jié)奏感,因為在旅游景點中有很多詩詞千古傳唱。所以,韻律的把握和對稱也是翻譯的一個要求。那么如何是實現(xiàn)韻律的對等呢。在這里我們要借鑒我國民國時期,著名翻譯家朱文豪先生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經(jīng)驗。講究單詞的音律之美。當然了,這種翻譯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語言方面的研究和造詣,對一個人的音樂素養(yǎng)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有一點我們相信,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只要能婉轉表達出旅游文化中詩詞歌賦的博大精深與美輪美奐,任何形式的翻譯都是被允許的。因為,在翻譯界中對錯是一方面,傳神才是更高水平的要求。
結語:旅游業(yè)作為新興的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在推動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和提高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國地大物博,旅游資源及其豐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會有更多的外國游客來欣賞我國的自然風光,領略古老的中華文明。所以,旅游詞匯的準確翻譯,特別是涉及宗教與歷史文化方面詞匯的準確翻譯,將有助于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將有助于提高外國游客對我國燦爛文化的欣賞和熱愛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1]程盡能、呂和發(fā).旅游翻譯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薩摩瓦、波特著,閔惠泉等譯.跨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夏康明、范先明.旅游文化漢英翻譯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4]陳剛.涉外導游詞翻譯的特點及策略[J].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