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薇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語言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產物。由于文化和地區的差異,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相對比較獨立的語言。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已經逐漸形成一個地球村,彼此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日益頻繁。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張開懷抱擁抱四海賓朋的同時,也在積極的開放國門去走向世界。在這其中,翻譯作為不同語言間的溝通橋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地位日益不可或缺。語言學家研究在語言進程中發現,人們在進行溝通和交流時,會使用一種比較特別的語言風格和體系來實現自己的表達效果,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前景化”,本文從翻譯角度,嘗試分析前景化概念在翻譯中的應用,希望給廣大翻譯工作者帶來一些參考和啟發。
在語言學界,關于前景化的概念尚未達成普遍的共識。目前比較公認的是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布拉格學派。前景化的概念并非是獨立產生的,它和自動化互為對比和參照。比如說,在遵循規律方面,自動化意味著對某一內在規律的遵守,前景化則意味著對規律的違反和挑戰。在表現方式上,自動化的表現方式合乎大眾的認知特點,其表達目地僅僅是為了實現人際間的交流。前景化一般意味著超出甚至背離了比較常規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實現人際交流的同時比較注重表達效果的奇特性。所以,美國著名的學者將自動化描述為“落俗套”,相反的,對于前景化則描述為“不落窠臼”。
在日常的生活中,特別是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會遭遇前景化的現象。體現在語言的使用中就是:作者故意通過改變語言的詞序位置,或者印刷字體的形狀或者顏色、大小以及句式的非正常使用來實現自己的表達效果。這種前景化概念由于比較好的表達效果在文學創造領域得到了很大地推廣和使用,漸漸地發展為一種語言風格或者特色。這種前景化的廣泛利用,在提高了作品表達效果的同時,也為我們的翻譯工作帶來了挑戰。如果,翻譯工作者對前景化概念缺乏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將會直接影響翻譯特別是文學翻譯的準確度與真實感。所以,將前景化概念應用到翻譯工作中來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和自動化相比,前景化具有非常強的靈活性和表達力。在英語的寫作過程中,這種優勢可以通過作者故意改變句子的表達句型,比如:倒裝、省略等方式來實現。目前體現比較廣泛的是在行文中大量長短句的集中呈現來突出表達或渲染作者內在的一種情緒或情感,或者在行文過程中,通過一些引經據典,包括名言警句以及修辭等方式來進行前景化概念的使用,以期達到非同凡響的表達效果。由于這些句子與常規的句子在句型、語法結構等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特點,所以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科技文獻都可以比較容易的發現。問題是,如何透過對前景化概念的分析來實現對其表達意義和思想的正確的詮釋和表達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簡單來講,如何在這些看似突兀甚至與主體毫無關系的字里行間,找到作者想要呈現和表達的真正意圖,從而避免因為不了解或誤解而造成對文章翻譯的錯誤。
我們按照前景化概念來對以下的兩段文字來進行分析,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規律和特點。
首先,我們通過英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大衛·科波菲爾》中一個漁夫的對話來體會前景化概念在其中的應用,以及在接下來的文字翻譯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I kep it from her arter Iheard on it,”said Mr.Peggotty,“going on nigh a year.We was living then in asolitary place,but a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and with the rosesa-covering our Bein’to the roof…”
從這段文字的表面來看,其中的語法、詞匯、句型可以說是錯誤百出。如果僅僅從字面上,我們甚至很難理解這句話具體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但是,通過對《大衛·科波菲爾》的整篇文章的閱讀,我們可以看到,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個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的漁夫。他的語言簡陋但質樸,在錯誤百出的文字背后是一顆樸實無華的心。當我們在翻譯過程中,能夠體會到這種錯誤語句背后的人物形象時,我們也不難體會作者狄更斯前景化概念使用的良苦用心。狄更斯希望我們能夠不要以語言本身來判斷一個人,而是要在語言的背后尋找人性的光輝。所以,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借助前景化的概念,把上面的這段文字進行了如下的翻譯,取得了非常好的翻譯效果。
“起那時俺聽了消息后,”辟果提先生說,“瞞著她快一年了。俺們那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樹林子說不出的最漂亮,屋頂盡是薔薇花兒……。”
通過對以上的文字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前景化概念在翻譯中的應用需要對作者的語言風格,特別是作品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在整個文學作品中的地位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把握。只有通曉語言背后的人物心理和文字背后的作者的表達意圖,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才會比較容易地把握翻譯的脈絡和方向。
其次,我們再通過下面一個含有前景化概念的句子來進行分析。Merchants who sell at markets expect to bargain for almost everything they offer.這個句子表達的非常完整,看似沒有前景化概念的植入。可是如果我們按照字面的意思直接將其翻譯為:在市場賣東西的商人期待著對他們所提供的幾乎所有的東西討價還價。我們會發現句子通,但語意不通。不通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忽視了讀者的閱讀習慣。我們翻譯的目地一方面是準確的轉達原句所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在保證準確表達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按照讀者的閱讀習慣來進行適當的調整。所以,通過將上述譯文重新按照我們的閱讀習慣,我們可以將其調整為:商人在市場上做生意,不管賣什么,價格幾乎都是可以商量的。
通過對這段文字的翻譯,我們會明白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文體表達的需要,適當的添加和減少前景化概念的使用。如果在翻譯過來的語言中,盲目或者僵化地使用前景化概念將會造成讀者閱讀的困難,這也違背了我們的翻譯初衷。
最后,前景化語言的使用是為了增強表達的效果。所以,我們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實際翻譯的需要來進行靈活的處理。例如,有的原文使用了前景化的概念,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保留這一特色。就如前文所描述的《大衛·科波菲爾》的例子一樣。同時,我們要懂得前景化概念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和自動化相對應的。沒有絕對的前景化,也沒有絕對的自動化。就翻譯而言,偏離常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每一種目的語語言體系都有一個可包容的范圍,就如同一個圓,越是靠近圓心的部分越符合這個語言的常規。在翻譯中,由于文化傳統差異、語言結構差異、社會及科學技術發展不均衡等諸多因素導致譯文偏離圓心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當今改革開放的中國,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全方位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對待翻譯的觀念,包括審美標準、表達方式等,也發生了變化。原先認為不可接受的翻譯方法,現在也逐漸被人們接受了。例如,“一箭雙雕”正在越來越多地被“一石二鳥”代替,“這個歌我有聽過”也會出自電視節目主持人之口。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來完成,不落窠臼的同時照顧到讀者的閱讀習慣。
結語:隨著中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譯將面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特別是西方文學作品中前景化概念的普遍使用,需要我們在翻譯過程中予以重視。用孫子兵法上的一句話來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翻譯也是一場文字的戰爭,只有充分的了解的原文的表達與思想才可以在譯文中做到準確而傳神的表達。
[1]葉子南.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
[2]鄭海凌.譯語的異化與優化[J].中國翻譯,2001,(3).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4]邱懋如.可譯性及零翻譯[J].中國翻譯,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