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多
(西南交通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民工群體的隊伍也不斷壯大,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農民工問題也已成為時下我國社會中廣受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尤其是農民工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其文化技能水平普遍不高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全民素質的提高,而且還深層次地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整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工教育培訓作為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解決農民工生存和發展的有效途徑,對于解決農民工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眾多專家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給予了廣泛地關注和研究。根據時間跨度,筆者將我國關于農民工教育培訓研究的發展歷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農產品和農業勞動力出現剩余,農民有了自由支配剩余農產品和剩余勞動時間的自由,自1980年開始,我國出現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民工潮”,此時農民工的就業主要以鄉鎮企業為主,“離土不離鄉”,到1989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迅速增加,又開創了“離土又離鄉”的新模式[1]。這一階段專家學者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研究初見端倪,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著重研究農民工的安全教育問題。這一階段關于農民工安全教育問題的代表性研究比較少,只有少數幾篇文章,比如馮奇的《高高興興進礦,平平安安返鄉》、繆文英的《談談對民工技術培訓的重要性》[2]等,這些文章都著重強調安全是農民工生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安全教育。這一階段的另外一個主要研究內容則偏向于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研究。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我國經濟發展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增長期,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員也出現了新的高潮。研究者們開始紛紛從更深層次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問題給予更多的研究,著重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了研究,其中劉華學的《培訓教育農民工不容忽視》、馮桂林的《農民工亟需就業培訓》、劉中朗的《農民工上崗前培訓不容忽視》[2]等都著重強調了農民工教育培訓的重要意義,農民工教育培訓不容忽視。
1997年,亞洲出現了20世紀50年來最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部分外向型企業遭遇限產、停產或者外遷,大批農民工因此失去工作,不得不返回家鄉。農民工返鄉之后的就業問題便成為當前我國政府最為關心的大事之一。大量農民工返鄉,除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之外,農民工“文化技能水平相對不高,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也是重要原因。為此,2003年9月,農業部、勞動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制定并由國務院轉發了《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返鄉農民工培訓特別是返鄉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研究迅速成為近期眾多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在此背景下,眾多專家學者開始紛紛研究返鄉農民工培訓問題。
首先是關于農民工培訓內容的研究,劉忠明認為目前農村勞動力資源巨大,但素質不高,而且在農民工培訓上存在積極性不高、經費投入不足、培訓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并提出要解決農民工培訓問題必須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加大經費投入、完善農民工培訓機制、整合培訓資源等[4]。
其次,關于農民工培訓重要機制的研究。汪敏生認為加強對農民工的正面宣傳、制度相應政策與法規保障農民工教育權利、充分發揮農民工所在社區的教育功能、探索農民工的教育培訓社會化機制等都是十分有針對性的對策[4]。
另外,關于農民工培訓模式的研究。如來永寶根據福建省龍巖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具體情況,分析并探討出了“培訓券”、“訂單式”、“基地式”和“社會化”等四種模式[5]。李湘萍以北京富平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為例,探討富平學校并創建了“富平模式”,即“民辦公助”的培訓—就業—權益保障一體化的農民工培訓就業新模式[6]。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許多研究者更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各個方面對農民工培訓的研究進行了升華。
1.農民工教育培訓現狀方面的研究
趙洪波指出現階段我國農民工教育培訓困難重重,存在許多問題[7]。左斌營以福州農民工教育培訓現狀為例,認為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政策多而雜,重視不夠,宣傳乏力,各方資源分配不合理,培訓的針對性不強[8]。
2.農民工教育培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的研究
在關于農民工教育培訓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上,劉建民、劉偉認為農民工教育培訓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是適應社會環境的需要,是農民工群體變化的需要[9]。王柱國以湖州市為例,通過剖析湖州市農民教育培訓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農民工教育培訓應采取的措施[10]。
關于農民工教育培訓內容的研究,也比先前的研究更深入,如吳嵐指出教育培訓的內容定位不準確,技能培訓缺乏針對性,他認為農民工教育培訓基本包括三個內容:一是提升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二是城市生活常識普及;三是法制觀念教育[11]。
3.農民工教育培訓模式和機制方面的研究
眾多專家學者對農民工培訓模式和機制的研究更是層出不窮。李彥則從新生代農民工入手,著重研究了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程教育模式[12]。唐踔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探究了西部農民工教育培訓長效機制建設[13]。黃樹彬和曹二玲都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對農民工教育培訓進行了探究[14]。另外,眾多專家學者還從其他各個學科角度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進行多方的研究和思考,并都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成果。
縱觀上述三個階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的研究層層深入,其研究內容綜合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1)農民工培訓安全教育的研究。(2)農民工教育培訓重要性、必要性的研究。(3)農民工教育培訓現狀的研究。(4)農民工教育培訓內容的研究。(5)農民工教育培訓模式的研究。(6)農民工培訓機制的研究。
結論:從上述這些研究成果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農民工接受教育培訓的迫切性,而且眾多專家學者也都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模式及其對策。但是客觀地講,這些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比如他們在研究農民工教育培訓的過程中針對性不強,他們研究的角度基本上都是從整體出發,而對特定區域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民工教育培訓機制的研究還很欠缺;另外,這些研究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但是缺乏系統性的研究;目前針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研究陳述較多,缺乏比較具體的、實用性的解決措施;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是很多都只是從具體的個案入手來提出一些簡單的對策建議,而沒有上升為具體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在今后關于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研究中,應引起重視,加強對上述研究不足的認識,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關于教育培訓的研究,多一些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以及理論層面的研究。
[1]韓長賦.《中國農民工的發展與終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2—14.
[2]王華軻.《我國農民工培訓研究綜述》[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8).
[3]劉忠明.《農民工培訓問題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7(10).
[4]汪敏生.《在城市化進程中成人教育的新任務——農民工教育培訓的調研與實踐》[J],學習化社會中的成人教育—2006年國際成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6(10).
[5]來永寶.《農村勞動力培訓模式的探討—以福建省龍巖市為例》[J],龍巖師專學報,2004(8).
[6]李湘萍.《富平模式:農民工培訓的制度創新》[J],2005(12).
[7]趙洪波.《從“民工荒”看農民工教育的缺失—兼議教育培訓在農民工市民化轉移中的作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8).
[8]左斌營.《福州市外來農民工繼續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2012(5).
[9]劉建民,劉偉.《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策略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18).
[10]王柱國.《新型農民培育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2.
[11]吳嵐.《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23).
[12]李彥.《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9).
[13]唐踔.《西部農民工教育培訓長效機制建設—以廣西壯族自治州為例》[J],傳承.2013(1).
[14]黃樹彬.《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的農民工教育培訓探究》[J],當代繼續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