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翔元 何 宇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范疇是概括和反映客觀事物的普遍的本質聯系的思維形式,是各種理論體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思維“工具”。列寧說:“自然界在人的認識中的反映形式,這種形式就是概念、規律、范疇等等。”各門具體科學都有自己特有的范疇,如經濟學中的商品、價值、貨幣等。哲學中的范疇,如物質和意識、時間和空間、現象和本質、具體和抽象等,則是對客觀最普遍的本質聯系的反映,它適用于一切科學領域。
范疇是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完善起來的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聯系的概括,是認識不斷發展、深化的成果,又是指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工具,是人的思維對客觀事物的普遍本質的概括和反映。
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是反映和概括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中普遍的本質聯系的思維形式,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帶有規律性的認識成果,是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手段和工具。簡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范疇是指反映和概括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的各種現象及其特性、關系、方面等的本質的基本概念。
范疇可以分為基本范疇和一般范疇,以下主要對基本范疇作一簡略的探討。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范疇有:個人與社會,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內化和外化,技術與環境,利益與思想。
馬克思指出,個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單個的社會存在物,然而“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也說明了個人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共同體,兩者密不可分。個人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個體,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每一個個人組成的社會。因此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要看到個人和個人的行為,而且要看到個人及個人行為的背景,即一定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要重視個人的社會化。可見,個人與社會這一對范疇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教育主體是指教育過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的教育者,教育客體則是指接受教育影響的受教育者,兩者的雙向互動過程就構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張耀燦、陳萬柏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這一雙向的互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雙向”一詞表明,在現實的實踐當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沒有絕對的界限:一方面,教育者在影響受教育者的過程中也要向教育對象學習;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將社會要求內化時,本身就充當了教育者的角色進行自我教育。教育者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受教育者既是客體又是主體。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充分發揮教育者主導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內化是指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規范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成為自己意識體系有機組成部分的過程。外化則是將個體品德意識轉化為行為表現和行為習慣的過程。”(張耀燦、陳萬柏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思想道德形成的過程中,知、情、意、信、行的辯證運動,最終的價值體現在行為上,而行為習慣又能影響其它的四個要素。這一規律決定了內化是基礎,外化是內化的表現,外化的結果可以檢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內化中有外化,外化中也有內化,就是說在內化的過程中會有相應的行為表現,而行為表現又會強化內化,共同推動人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可見,內化與外化這一對范疇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變化發展的重要范疇。
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掌握一定的技術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因此要注重環境因素的分析,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解決問題對策。技術與環境會直接地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效果。對社會進行的研究過程中,要重視技術與環境的作用。技術與環境也必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對重要范疇。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這里決定思想的“利益”顯然已經不是一般的抽象物質,而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條件。利益是一切社會歷史現象形成與發展的終極原因。利益是與思想觀念相對應的客觀實在,其基本內涵是人類為了滿足生存發展需要而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的一切生活條件的總和。中國共產黨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在中國新階段新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代表”中的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些體現了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伴隨著階級產生、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現象。利益作為客觀的現實存在是與思想觀念相對應的客觀現實反映,是社會發展中最現實的存在。一切社會歷史現象都可以從利益那里找到根源和動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在不同階級利益共同作用下發生發展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就是要研究人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如何使人們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思想,并且把這種思想轉化到相應的行動上來。
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脫離現實人和具體人的思想,也不能脫離現實的階級利益,只能從現實人和具體人的思想實際出發,從維護和實現一定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將其社會成員培養成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利益可以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疇,因此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和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很大的作用。要永遠把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等一切工作的奮斗目標,不斷創新,被廣大人民接受和認可。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徐志遠.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邏輯范疇與范疇邏輯[J].求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