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瑞全 張 琦
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是大學期間正常學習、交往、生活和可發展的基本保證。根據江西省教育廳和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連續多年對全省大一年級新生心理普查的統計結果,反映出大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他們普遍在人際關系、挫折適應、心理危機處理、焦慮、抑郁、強迫、敵對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困擾,僅僅依靠心理咨詢是遠遠不夠的。正所謂“預防勝于治療”,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應以預防和發展原則為主,只有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心理知識、學會自我調節的方法,才能使他們更好地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和個人發展都處于健康而良好的狀態。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一門為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掌握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獲得積極心理指導,并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完善和發展自我,養成健全人格,提高內在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而開設的重要課程;它是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以發展性教育為主的課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陣地。隨著我國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趨重視,在大部分大中專院校都已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衛生》等必修或選修課程,以江西為例,比例達84.12%(薛長峰 ,2011年)。
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應用,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作用呢?
本文試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角度來探析如何運用項目驅動模式教學法對課程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學效果。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性質特殊的新課程,既是綜合性的課程,也是活動性的課程,更是應用性課程。這就需要我們對這門課程進行科學定位和研究,了解課程特點,利用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增強教學互動性,提升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對于這門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研究理論和成果眾多。通常認為,啟發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心理測驗法、行為訓練法、討論法、經驗交流法等都是主要的教學方法。
而近年來有一種新型教學法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這種方法就是項目驅動教學法。項目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上的新型教學法。它認為,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項目驅動教學法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項目為驅動、教師為組織者,即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以實際項目為目標,圍繞項目學習,通過項目完成學習任務。
重視大學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研究,逐步形成靈活多樣的課程教學方式與方法是課程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項目驅動教學法在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是指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在項目驅動模式下,導入合理的項目設計,達到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水平。具體教學方法構建方式有以下四種:
在每一次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布置課后任務,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設計與授課內容有關的課堂活動方案。提出具體要求,經過評比,篩選出符合條件的課堂活動方案在后面的課堂教學中使用,并給予獲選方案學生正強化。
設置課程任務,要求學生根據課程的章節內容,如心理適應與挫折、自我意識的發展、人際關系、情緒與情感、大學生人格與家庭結構等,再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人生感悟編寫心理情景劇本(一篇或多篇),然后與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組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相結合,如心理情景劇大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相關活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般既包括理論授課,還有實踐內容,上實踐課時,組織學生參加團體輔導及活動訓練,調動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布置課程任務,使學生在團體輔導后,設計輔導方案,參加評比,并選拔部分合適的學生主持團體輔導或活動訓練。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何才能更好地為班級管理服務,為優化學生心理素質,健全人格服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基于班級凝聚力的活動教學模式。例如與高校輔導員、團委相聯系,通過課堂教學設置提升班級凝聚力的任務,如班級定期開心理班會、團會,設定主題,由同學做出活動方案,交由心理老師評選,并與政治輔導員交流,選定優秀方案實施。
(一)項目驅動教學法緊密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通過在項目驅動模式下,導入合理的項目設計,包括(活動方案設計,情景劇編寫、設計及表演、團體輔導及活動訓練三種方式)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大大提高了課程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水平。
(二)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在具體的項目帶動下,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參與到具體的項目當中來,加強理論和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在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識的同時,自己去體驗、感悟、操作、實踐,從而實現心理的成長、發展、飛躍,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獲得的情感性體驗更強。項目驅動教學還能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有效促進新型師生關系;學生通過項目設計學會互助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對于健全學生人格也有突出的作用。
(三)大大提高教師教學水平。項目驅動教學要求教師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豐富的教學與實踐經驗以及兩者有機結合的能力,對教師提出的能力要求要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更高。
(四)教學過程交流全通道。通過應用性實踐,從教學環境、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師生互動教學等方面進行突破,通過教學實踐的應用性多角度、多內容的反饋,實現教學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聯動。
總之,項目驅動教學法通過項目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能力逐步提高,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注重知識運用環節和實踐能力培養環節的訓練,大大增強課程教學的效果,有助于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也能夠為高校實施創新性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1]甘映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探討[J].高教論壇,2009,(2).
[2]韓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述評[J].教育探索,2009,(12).
[3]陳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