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佩商
處于成長期的小學生在生理、心理上均有其自身的特點,充分認識小學生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思維、認知、意識特征對于小學數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基礎上,教師必須要將數學教學形象化、生活化、邏輯化,才能適應小學生的思維結構、邏輯結構、認知結構體系。
從心理學來看,小學心理年齡段為6~7到11~12歲,兒童生長發育比較平穩均勻。特別是腦的神經系統的均勻和平穩的發育構成了小學生心理的協調發展;學習成為主導活動,不僅使小學生智力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而且也使他們的心理得到迅速發展。
小學生心理發展和變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個性和品德,都易于培養,諸如人生觀、世界觀等一類穩定的個性意識,在小學階段尚未萌芽;又如性格這一個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只是開始形成時期,良好的或不良好的習慣都能通過教育措施加以改變。
小學生心理發展有其內部固有的發展規律。心理學者[1]認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可概括為以下4個關系:
①先天與后天關系。先天的遺傳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條件。良好的遺傳素質無疑是心理正常發展的物質基礎。小學生心理發展主要是由他們所處的環境條件和教育條件決定的,其中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起著主導作用。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上。
②內因與外因關系。環境和教育對小學生心理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又畢竟是外因或外部條件,這個外因必須通過小學生理發展的內因才能實現。
小學生心理發展內部矛盾,是通過小學生的實踐活動激發出來的。這對內部矛盾,一方面是新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原有水平。小學生的新“需要”是由社會和教育向他們提出新要求而引起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過淺或過深的要求都會使小學生接受不了新知識,促進不了他們心理的發展,只有那種高于學生原有水平,而通過學生努力又可以達到的要求,是最符合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和與之相應的心理發展的。
③教育與發展的關系。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主要在其內動力驅使下由適合他們心理發展的教育條件決定的。小學教育要選擇適當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引起他們新的需求,激活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有節奏、循序漸進地引導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我們的教師只有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養,才能不斷激活學生學習興趣。
④年齡特征與個別差異。小學生心理年齡特征是指兒童在一定年齡階段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而說的。如整個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總的趨勢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一年級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與幼兒晚期差不多,高年級的學生思維盡管還帶有具體形象性,但基本上是初步抽象邏輯思維了。
心理學認為認知是指人的知覺、感覺、注意、記憶、思維和想象的過程。處于7~11歲的小學生有特殊的認知結構:他們的感覺和知覺都特別敏銳,能夠清晰的感覺到事物的變化。尤其是色彩、聲音、不同于尋常的事物發展等都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表現為求知欲強,好奇心強。但是注意力卻比較差,人的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需要人以一定的意志力、目的性堅持的注意力,而無意注意則不需要意志力來保持的注意力。小學生階段的意志力處于成長階段,所以有意注意的堅持力度不夠,他們往往很容易就被分散了注意力。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差,但形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學手段、結合生活實際,最大化的激發孩子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越強烈,興趣就越濃。興趣越濃,學習的動力就越強烈。同時,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理,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不斷地激發他們的求知需要。
小學生對于學習興趣有三個特點:一是受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例如,某個老師講課生動、形象。學生便會興趣盎然,換另一個老師講課方法欠佳,學生的興趣會突然下降。二是他們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所以興趣廣泛,往往什么都想學,樣樣都感興趣。卻難以持久。三是和教學內容本身的難度有關。過于簡單和過于難,都會讓他們喪失學習的興趣。教材的內容很簡單,掌握知識不會感到困難,作業負擔又不重,他們就會感到沒有什么知識可學,因而缺乏學習興趣。反過來,如果教材內容難于理解,作業過多過深,他們感到負擔重,就會產生煩躁、焦慮、畏難的情緒,就會產生抵觸學習的行為。以上三個特點都和兒童的認知結構處于成長階段有著很大的關系,他們的情緒、意志、認知都非常不穩定,所以在激發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以后,要采取措施控制他們的學習情緒,使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經常保持飽滿、積極、并逐步趨于穩定,變成自覺的潛意識的行為。
為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嘗試以下方式:首先,將空洞的數學理論聯系生活實際,應用情景教學法。將生活中的某些情景搬到課堂上,或者讓學生實際參與其中,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比如扮演銀行職員算利息、超市管理員算利潤等。不但可以培養孩子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表達能力、模仿能力也是很大的訓練。其次,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應用多媒體手段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講課盡可能用兒童語言,做到生動、有趣,富于感染力,易于接受。再次,積極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并在學習方法上給予具體指導。
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智力上正在發展數、關系、過程等概念,表現為具有了守恒、分類和排序的能力。明白數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關系,通曉物體的數目不會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變這個道理。他們剛學會了分類,形成關系概念的基礎。因為剛剛具備了數、序、排列、關系的概念,所以不太能理解那些復雜的邏輯結構,他們往往憑著直觀的意識和輔助的想象來判斷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的時候,要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不同結構層次,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如三年級以下的學生宜多采用列表法、圖示法、明顯對比法來直觀的展示問題的形式和結果,而高年級的同學可采用復雜一點求證法、探索法等。
數學本身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體系,這些判斷是用數學術語和邏輯術語以及相應的符號所表示的數學語句來表達的。并且借助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一些新的判斷。小學數學雖然內容簡單,沒有嚴格的推理論證,但卻離不開判斷推理,這就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2]。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這里所說的抽象邏輯思維,主要是指形式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能力。因此,應該著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聯系性;培養有條理、有依據、思路清晰、因果分明、推理嚴密、言必有據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在課堂上應配合教學手段,循循善導,應用數學概念幫助學生通過推理、求證、分析得出問題的結論;對照概念、公式、性質、法則、術語、名詞,通過再現、對比、辨識、理解來完成解題。
總之,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具有不同以往的心理結構特征,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為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教學方式改革的理論依據。充分認識和重視這些研究成果,在科學理論指導的基礎下才能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郭淑香.運用教育心理學指導小學數學教改實驗[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