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琦林蕓
中國的造紙術始于西漢,在東漢時經蔡倫改進,從而得以更廣泛地生產。傳統的造紙制作多以毛竹為原料,因其生產周期長、工藝要求高,各地零散的造紙作坊并不多見,而是形成地區性產業,如益州的黃白麻紙、宣州的宣紙、杭州的藤紙等。明清時期江西是全國的造紙中心,各地均有土紙生產,據清光緒《吉安府志》記載:“竹紙出泰和”,清同治《九江府志》載:“楮紙與漆皆出于瑞昌彭澤”,婺源有“稿草為之”的草紙,撫州有清江紙、火紙和牛舌紙,萍鄉產貢紙,遂川所產土紙品種較多,主要有毛邊紙、表芯紙、綿紙和草紙等。但總體生產規模小,產品銷量少,品牌名氣低,主要用來滿足當地居民祭祀、收譜之用。清同治《高安縣志》這樣描述其物產青紙:“紙靛皆出他處,惟染色稍工皆地所應有,不足云產。”江西造紙名滿天下,主要是由鉛山紙業支撐,因此本文著重研究鉛山的紙業老字號。
鉛山的造紙業起源于唐朝,發展于元代,在明、清前期達到頂峰。據《江西造紙史》記載,早在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鉛山南部山區就出現了連史紙。到元朝,鉛山紙業初成規模,并且聲名遠播。在明朝,江右商幫的紙業貿易繁榮,是江南五大工業之一,曾在全國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清前期,各類通俗小說蓬勃興起,圖書事業得以迅猛發展,鉛山紙業也因此達到空前繁榮。
但是鴉片戰爭后,大量西洋廉價機制紙涌入,國內造紙市場受到了巨大沖擊,鉛山紙業開始逐漸萎縮。之后,由于戰爭頻仍、政局動蕩,民眾生活普遍極其貧苦,無力追求精神享受,鉛山的紙槽也就隨之銳減。至解放初期,鉛山紙業雖然再度短暫復興,但歷經文革動蕩,造紙業再度低迷,并最終走向衰敗。
鉛山生產的紙張品種繁多,據清同治《鉛山縣志》記載:“其料皆以米葉、嫩竹漬之、搗之、蒸之、曝之而成,粗細不同,名色各異。細潔而白者,有連史、毛邊、貢川、京川、上關;白之次者有毛六、毛八、大則、中則、黑關;細潔而黃者有廠黃、南宮;黃之次者有黃尖、黃表;粗而適用則有大筐、小筐、放西、放簾、九連、帽殼,統謂之毛紙,邑各鄉皆出。”
連史紙因其“妍妙輝光”與“千年壽紙”的美名而獨領江西紙業市場風騷,它常用于貴重書籍、碑帖、契文、書畫和扇面等,不僅商賈書局、文人墨客對它青眼有加,更登廟堂成為百官奏本紙和皇帝的御用紙。巨大的市場需求使鉛山縣生產連史紙的紙槽一度多達1400多張,縣里40%的人口從事紙業,也因此催生出大小數百家老字號,遍布河口、石塘、湖坊等地。
歷史上鉛山紙的主產地有石塘、陳坊、湖坊、英將、車盤、長港、篁碧、漿源、紫溪、永平、楊村、和港東等村鎮,紙商們則大多云集河口古鎮,依托河口這個“八省碼頭”,將鉛山紙銷往全國甚至海外。
紙商并非都是鉛山本土人,制作精良的紙張與便利的交通吸引全國商賈挾巨資前來,在明清時以安徽、福建人為主,民國初期則以安徽人、南城人和臨川人為主。各地商賈紛紛建立商會,至今河口鎮明清古街上還留有福建會館、陜西會館等十八座會館遺址。九弄十三街里大小紙鋪多達數百家,老字號比比皆是。
有名的紙店老字號有河口的“裕興隆”、“益裕”、“光裕”,陳坊的“鴻泰昌”等,他們長年雇用員工多達十六、七人,進行零售批發。專營批發的紙號中,“吳志記”、“祝榮記”、“寶興盛”、“郭同義”、“信大”、“志成”、“羅盛春”、“賴家紙號”、“查聲泉”、“復源生”、“鴻昌”、“天和”、“興發號”、“鴻興號”等,他們的資本雄厚,多在銀元二、三十萬以上。另外,還有代辦紙張轉手貿易的紙行,主要設在陳坊、湖坊、石塘、紫溪等地,“盧益大”、“松泰行”、“羅濟行”是河口、石塘、陳坊街上最有名的紙行。這些老字號依托鉛山的便利交通,以其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將鉛山本土的優質紙張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遠至南洋。
建國后,喪失了水陸交通優勢且受機制紙嚴重沖擊的鉛山紙業迅速衰敗。據1949年縣工商科資料記載,當時河口的大小紙店只剩下33家,永平、石塘、紫溪、陳坊、湖坊等地也只有少量紙店和紙號。1950年,鉛山縣人民政府批準祝榮記、信大莊、建和、誠有、益良等五家紙號組成“河口聯成造紙廠”。同年,又批準陳坊的公成、潤記、德豐、仁記、豐記、文舫等十三家紙莊組成“陳坊紙業聯營大成造紙廠”。1951年,呂庭輝等23家紙店組成“河口鎮紙業聯營商店”。新時代公私合營的工廠與店鋪取代了傳統的生產與經營模式,而它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并沒有生存多久,人們對老字號的記憶也慢慢地隨之褪色。
如今,這些老字號幾乎都已銷聲匿跡,河口明清古街上的木板店鋪大都呈現出頹廢的氣息,昏暗破敗得首尾莫辨,令人難以想象當年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繁華與喧囂。只有那被無數車輪輾過、被無數人踩踏過的光滑的青石路面,默默地訴說著曾經的輝煌。相隔近百年,與這些老字號有關的一些口耳相傳的故事也都隨著老一輩人的去世而湮滅,讓現在的我們難以述其傳奇。
老字號的消逝是鉛山紙業衰敗的必然結果。如今,用于印書、作畫、書寫等上等的毛邊紙找不到市場,村民所做的紙只剩下民間用于收譜、祭祀、喪葬、上墳等的一般毛邊紙。而鉛山紙業的精品連史紙,則于1992年隨著最后一張連史紙槽在天柱鄉漿源村歇業而徹底停產。連史紙的生產技藝瀕臨失傳,掌握此工藝的民間藝人從鼎盛時期的兩萬余人銳減至不足十人。2006年5月,連史紙制作工藝入選國務院“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亟需人們的傳承與光大。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地區性的大規模生產,沒有本土特色產品,要想重建老字號,只是一句空談。
是否有必要重振鉛山紙業的輝煌,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造紙的傳統工藝,今后怎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如何重建老字號,又如何依托老字號打造品牌效應?這些都是值得引起當代人,特別是贛人,深思的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鉛山紙業的精粹——連史紙瀕臨失傳的嚴峻事實已引起相關部門和有關學者的重視,并得到了一些企業的支持。
2006年7月,復旦大學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汪自強副研究員與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主任陳剛等一行五人,組成復旦大學手工造紙科學研究課題組到鉛山縣考察手工造紙,認為鉛山的手工造紙作坊是原始造紙工藝的活化石。他們表示如果鉛山政府想要恢復連史紙的生產,他們樂意提供技術上的幫助。
2007年鉛山縣成立了“恢復傳統特色產業委員會”,并投資15萬元建立了“連史紙制作技藝陳列館”。民間僅存的幾位老藝人,如何曉春、翁仕興等,被當地政府與企業聘為連史紙造紙師。他們慷慨地拿出家里的紙藥祖傳秘方,結合自己多年的造紙經驗,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成功地恢復研制出連史紙。
之后,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先后參展上海世博會、文博會、中博會、印博會、中國首屆國家級非遺博覽會、世界非遺博覽會等會展,并獲文化部頒發的首屆國家級非遺博覽會展品獎銅獎和非遺技藝展演集體一等獎。2011年,江西省文化廳將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作為全省唯一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向聯合國申報。
1.何米記連史紙業有限公司
2010年,經過一年的籌備,依托百年老字號“何米記”,鉛山縣何米記連史紙業有限公司成立。它用原始的手工作坊,按照最原始的生產技藝,在民間老師傅何曉春的指導下,生產出了精美的連史紙。
同年5月,何米記參加了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向絡繹不絕的參展游客演示了連史紙的制作技藝,獲得了不少出版社的青睞。
2.含珠實業有限公司
將連史紙恢復生產與經營做得更早、也做得更好的是江西含珠實業有限公司。
2008年江西含珠實業有限公司在漿源村建立千壽紙坊,聘請85歲的徐堂貴和翁仕興兩位制作技藝傳承人帶徒授藝。他們與另一位鉛山連史紙制作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章仕康一起,將連史紙成功地恢復生產。
他們致力于挽救造紙技術活化石的舉措得到了鉛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鉛山縣人民政府授權含珠實業有限公司恢復連史紙生產并打造連史紙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制定了項目保護總體規劃、詳細具體的分年度保護計劃和實施方案,同意江西含珠實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連史紙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鉛山連史紙制作技藝傳習所。2009年,連史紙紙品質量得到了杭州西泠印社認可,被列為杭州西泠印社連史紙定點生產基地,投入批量生產。該公司還與中國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建立了古籍修復用紙合作關系。次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含珠實業有限公司申請了企業標準Q/HZSY001/2010贛饒企標備案注冊Y169-2010,并獲質檢部門通過,從而使紙品質量首次有了明確的檢測標準。2011年,文化部非遺司將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公示名錄。2013年9月,由江西含珠公司和中外首工美術館聯合舉辦的新品發布會中,著名國學大師、北大教授樓宇烈就以“紙香茶韻,鉛山雙絕”為題舉辦講座,進一步提高了鉛山紙業的知名度。
為擴大供不應求的連史紙生產規模,在鉛山縣政府與含珠實業齊心努力下,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園林式園區——鉛山紙茶竹文化創意產業園已落成,抄紙、焙紙、整紙等工序被遷入,現在全公司有紙槽30張,2013年產連史紙5萬刀(每刀100張),并與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杭州西泠社等達成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保證了連史紙的高端文化市場。2013年底,江西含珠實業有限公司被江西省商業廳正式認定為首批“江西老字號”。
由此可見,連史紙的生產現已恢復,并逐步走向規模化生產的道路。這是鉛山紙業復興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質量上乘的產品可以獲得有高需求的消費者與出版社的青睞,高利潤的回報會吸引更多的紙品廠進行生產,也進而催生出大大小小的店鋪進行銷售,老字號借助這一產業鏈重新復蘇,并不是不可能。
當然,在機制紙占統治地位的市場中,要把連史紙推向市場,與宣紙搶占市場份額,最終再現甚至超越鉛山紙業曾有的輝煌,這是一條漫長而艱巨的道路。當地政府要與相關企業達成共識,認真地把造紙看成為一個產業,共同努力,在保護自然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結合本地優勢,借鑒傳統工藝,生產出優質的紙品,并根據新時代需求制造出新式紙張,運用現代營銷手段推廣產品,最終實現雙贏。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曾經叱咤風云的老字號又可以再度引領中國紙業的發展,成為當地政府乃至江西地區的一個重要的GDP增長點。
[1]高安縣志[M].婺源縣志[M].吉安府志[M].九江府志[M].撫州府志[M].浮梁縣志[M].鉛山縣志[M].南昌府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
[2]《江西省商業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商業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3]鉛山縣志[M].鉛山縣志編撰委員會,1985.
[4]廣東、文本、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09).
[5]王安春.明代江西廣信的造紙業[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1,(09).
[6]王立斌.江西鉛山連史紙調查報告 [J].南方文物,2008,(03).
[7]嚴琦,林蕓.關于江右商幫紙業的調查研究[J].老區建設,2010,(06).
[8]左美容.江西傳統手工造紙調查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05).
[9]廖媛雨.史話江西紙張文化[J].美術大觀,2013,(04).
[10]查威.鉛山連四古紙穿越千年煥發新生命[J].江西晨報,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