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生態社會主義根據人類面臨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在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深刻批判的同時,倡導生態原則和社會主義的結合,提出構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它不僅對西方國家國內政治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推動了全球范圍的生態運動。生態社會主義的理念和策略對于我們治理持續的霧霾天氣,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生態社會主義是當代西方具有重要影響的左翼社會思潮,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新社會運動。生態社會主義提出了一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的共同問題,即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必須把生態環境納入社會發展的總框架,堅持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協調發展,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
所謂自然觀,指的是人類作為認識主體獲得的對整個自然界以及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總的認識和觀點。它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界存在狀態的內部結構及其發展規律的描述,即自然界客觀圖景的描繪;二是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內容展開與把握方式的自覺反思,即如何從變化著的自然中理解人和從人的發展中理解自然。
生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延緩了經濟危機但造成了生態危機。資本主義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超過了以往任何社會。資本主義是追求經濟合理性的社會,其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的模式是與生態合理性的要求不相容的。資本主義追逐利潤的最大化和市場、消費的不斷擴張,這將破壞生活的基本要素和生活質量。生態危機的原因在資本主義積累的邏輯之中。
近期中東部地區出現的霧在氣象學上稱為輻射霧,霧霾天氣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這些地區近地面空氣相對濕度比較大,地面灰塵大,地面的人和車流使灰塵攪動起來;二是沒有明顯冷空氣活動,風力較小,大氣層比較穩定由于空氣的不流動,使空氣中的微小顆粒聚集,漂浮在空氣中;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間的輻射降溫,使得近地面原本濕度比較高的空氣飽和凝結形成霧。四是汽車尾氣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來城市的汽車越來越多,排放的汽車尾氣是霧霾的一個因素;五是工廠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六是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霧霾天氣會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影響生殖能力、改變免疫結構等。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霧日數呈明顯減少,霾日數明顯增加,且持續性霾過程增加顯著。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經濟的負增長意味著社會的倒退。經濟的不切實際的過高增長,也總是以付出慘痛的代價而告終。而所謂經濟的零增長,也幾乎遙不可及。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只能是經濟的適度增長。當然,經濟的適度增長,并不一定是慢速增長,只要不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在各種經濟要素支持并能實現有效的生態保護基礎上的增長,即使是快速增長,也屬于適度增長。實現經濟的適度增長,既是人們的理性選擇,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態社會主義所主張的“零增長”的“穩態經濟”模式的轉型,也正是適應社會發展必然趨勢而做出的戰略性調整。社會主義經濟應隨著人們需求的增長而增長,它僅以滿足人的需要而不是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因此這種“適度增長”與自然生態不會發生沖突,能夠統一協調經濟合理性與生態合理性的辨證關系。生態社會主義由原來的“零增長”到后來的“適度增長”,表明其理論更趨于務實和成熟。這對于我們選擇一個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的。
生態社會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為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提供了認識問題的新視角。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包括生產和交往兩個方面。在物質財富比較充裕、階級意識日益淡化的今天,人類自身開始上升為社會發展的主題和核心,因此需要糾正過往那種片面強調發展生產力的觀點。生態社會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歷史觀”,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沖突,不再是活勞動和資本之間的對立,而是官僚工業大機器,同感到自己被技術對環境的占有、對其利益的外部決定剝奪了形成其生活的可能性的廣大人民之間的沖突,這在一定意義上為我們解決在實踐科學發展觀中遇到的如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認識視角。
生態社會主義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應當協調發展,這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提供了參考。生態社會主義認為人與自然之間不應當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而應是一種和諧發展的關系。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任執行官莫里斯·斯特朗說:“我認為人們有能力把二氧化碳控制在較低水平,同時還能過不錯的生活,這就需要我們將經濟與生態結合起來考慮。”生態社會主義的這種發展模式,力圖尋找一條既能消除生態危機,又能促進人類生存發展的綠色環境道路,這對于重塑當代中國經濟發展觀具有重要的啟示。
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為我們治理霧霾提供了理論指導,理論結合實際才能發揮出最佳的作用,因此,治理霧霾不能空喊口號不切實際,要從實處著眼,切實解決霧霾問題。減少或消除霧霾天氣,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大幅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下大力氣搞好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加快清潔能源發展,繼續控制煤化工發展。治理霧霾關鍵是解決煤炭燃燒污染問題。強制要求所有燃煤電廠、燃煤鍋爐、煤化工裝置安裝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加快出臺火力發電、煉焦、建材、燃煤鍋爐等燃煤設施污染物排放新標準,增設污染物排放指標,進一步嚴格污染物排放限值。加強脫硫脫硝和除塵等環保設施運行檢查,確保相關環保設施正常運行,起到應有作用。加強鋼鐵、煉油等排放管理,加大機動車污染治理,加強環境污染監管工作等。
生態社會主義經過短暫的二三十年的發展與轉型,至今仍存在諸多缺陷與不足,還處于不斷完善和進化中,但它所提出的社會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觀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以近期肆虐的霧霾天氣為代表的環境問題,是人類發展與生態不協調的結果,人類應充分借鑒生態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盡快解決霧霾等環境問題。
[1]周穗明.生態社會主義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1997,(4).
[2]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3]高放: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新論.[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
[4]李世東.論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2).
[5]“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http://www.tianqi.com/news/12640.html
[6]大衛·佩珀.生態社會主義:從縱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7]柳田,莫里斯·斯特朗,楊 志.低碳經濟:峰會之后看行動.[N].解放日報,200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