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琳玲 鄧宏春
陶瓷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是物化了的文化,同時也是文化展示的重要平臺。陶瓷器物名稱猶如作品的名片,言簡意賅地概括了作品本身的重要特征。隨著陶瓷文化旅游的勃興,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慕名而來,如何將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陶瓷及其蘊含的厚重文化完美地介紹給他們,陶瓷器物名稱的翻譯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
陶瓷器物名稱主要由通名與屬性名兩部分構成。通名,即通用名稱,指不同類型(主要以造型分類)的器物,例如:琢器類——瓶、罐、尊等;圓器類——盤、碗、碟等。屬性名是名稱中重要組成成分,通常表明器物特點,具體包括釉彩、紋飾、器形、產地、年代等信息。[1]
陶瓷器物名稱的信息性非常強,其目的在于以最精煉的語言向游客傳遞作品的各種信息,使他們感知和理解其中承載的豐富文化,從而更好地欣賞陶瓷展品。例如:清康熙灑藍釉描金花鳥紋花觚,標明了其制作年代(清朝康熙)、釉彩(灑藍)、紋飾(花鳥紋)、器形(花觚),甚至紋飾的技法(描金)也囊括在內。由于漢英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異,陶瓷器物名稱的翻譯不可對原文亦步亦趨,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文字對等,而應在考慮信息的排列順序、英譯后的曲折變化、詞義變遷、詞義空缺、以及文化負載詞的處理方面,根據外國游客的特殊需求和目的,采取靈活的翻譯變通手段。在這一點上,變譯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變譯理論是黃忠廉教授21世紀初在大量變譯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原創性翻譯理論,是對變譯的性質和規律的科學性的總結。所謂變譯,是相對于全譯而言的,二者構成一對全新的翻譯范疇。所謂“全譯”,指整段整句地將全文沒有遺漏地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主要應用于文學作品的翻譯;所謂“變譯”,常指筆譯中因內容的調整或濃縮與否而有不同的形式[2],常用于科技文獻和旅游文本等實用文體的翻譯。具體而言,變譯指譯者根據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內容的翻譯活動[3]。變譯研究的意義在于多快好省、有的放矢地吸收國外信息:多——單位信息量大;快——傳播速度高;好——信息最有效;省——省文本篇幅,省譯者和讀者的時間。有的放矢是指以最充分最直接地滿足特定讀者需求為目的。變譯理論對陶瓷器物名稱英譯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1.改譯
改譯,是指對原文有所改變的翻譯,包括對原文語言結構和風格的改變,旨在更好地適應譯文讀者的閱讀和接受習慣。
漢英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漢語是意合語言(parataxis),詞匯表意,句法結構松散;而英語是形合語言(hypotaxis),形態表意,句法結構嚴謹。[4]漢語陶瓷器物名稱屬性名與通名各組成部分是并列關系,按照“年代+產地+釉彩+形狀+紋飾+通名”的關系排列,詞與詞之間不用連接詞,主要靠語意組合。但是在翻譯時,為了適應英語形合語言的句法結構,應將原語各組成部分加以調整,將“釉彩+形狀+通名”最醒目信息放在句首,通名之后用with結構連接紋飾工藝,再將年代與產地信息單獨分離換行,避免譯名過長,達到有效傳達信息的目的。此外,漢語里名詞無論所表示的數目有多少,詞匯均無數的變化,但是英語名詞有曲折形變化,即有單數和復數之分。因此,在翻譯陶瓷器物名稱時,對名詞的單數和復數要仔細核對,以避免信息傳達的失誤。
例1 ①明 ②景德鎮窯 ③青花釉里紅 ④龍云紋 ⑤雙耳 ⑥瓶
建議譯文:①Ming Dynasty(1368-1644)
② From Jingdezhen,Jiangxi Province ③ Blueand-White Underglaze-Red ④with Dragons and Clouds ⑤Double-Eared ⑥Vase
例2 清光緒粉彩花鳥紋蒜頭瓶
建議譯文:Famille Rose Garlic-headed Vase with Flowers and Birds,Qing Dynasty, Guangxu Reign(1875-1908)
2.減譯
減譯,是指對原文信息有所刪減的翻譯。漢語陶瓷器物名稱言簡意賅,在翻譯成英語時,也應力求簡潔,這樣就可以減輕外國讀者的閱讀負擔。陶瓷釉色中的復合色如“礬紅”,對普通中文讀者來說尚難具體感知和確定,在翻譯時,為了掃除“礬”給外國游客帶來的閱讀障礙,可將“礬”略去不譯而只譯出主要顏色“red”。又如陶瓷紋飾,外國游客在欣賞瓷器時可憑眼睛觀察到,在翻譯時,“紋”可省去不譯,只譯出具體的圖案即可。
例3 清宣統礬紅描金云龍紋盤
建議譯文:Red Plate with Clouds and Dragon in Gold Tracery,Qing Dynasty, Xuantong Reign(1909 -1912)
例4 元青花海水龍紋帶蓋八棱瓶
建議譯文:Blue-and-White Lidded Octagonal Vase with Wave and Dragon,Yuan Dynasty(1271-1368)
3.增譯
增譯,是指對原文信息有所增加的翻譯,目的在于使外國讀者更充分地了解陶瓷作品背后隱含的文化信息。一般來說,陶瓷器物名稱翻譯中需要增譯的情況有如下幾種:
(1)詞義變遷需轉換
在中國幾千年的陶瓷發展長河中,一些器物在初期具有很強的日常實用功能,后來逐漸演變為裝飾用品,這種器物名稱詞義的變遷在陶瓷器物名稱翻譯中需特別加以注意。例如,“觚”在中國古代是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在商代和西周甚為流行,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不再用作酒器,而發展成為體現主人財富以及品味的盛花的裝飾用品。因此,早期的青銅器觚可譯作Gu,wine container,而晚期的失去酒器功能后的瓷器觚,應譯作Gu-shaped vase。
例5 清順治五彩花卉圖觚
建議譯文:Ploychrome Gu-shaped Vase with Flowers,Qing Dynasty, Shunzhi Reign(1638 - 1661)
(2)詞義空缺需闡明
陶瓷器物紋飾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國古代瓷器的裝飾花紋,不僅題材豐富,技法巧妙,且“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諧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寓意。[1]但是,這些紋飾是中國所特有的,在英語文化中找不到對應物。由于漢英巨大的文化差異,在翻譯時就容易出現詞義空缺。例如,“蝠”與“福”諧音,“鹿”與“祿”諧音,因而這兩種動物經常被用作陶瓷裝飾題材,用以表現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又如,陶瓷紋飾與中國宗教的關系也難分難解。陶瓷器物上有一種紋飾叫“八吉祥”,又稱佛教八寶,是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種物象,表達了人們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在翻譯時,不能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將陶瓷器物名稱譯出,而應該對“蝠”、“福”、“八吉祥”背后隱含的深層文化含義加以闡明,以彌補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缺省,使外國游客更好地欣賞中國陶瓷器物。
例6 清雍正粉彩蝠鹿紋盤
建議譯文:Famille-rose Plate with Bats(Sharing the same pronunci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 Fu for happiness)and Deer(Sharing the same pronunci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 Lu for salary), Qing Dynasty,Yongzheng Reign(1723-1735)
例7 清雍正青花八吉祥紋盤
建議譯文:Blue-and-White Plate with Eight Auspicious Buddhist Images,Qing Dynasty,Yongzh -eng Reign(1723-1735)
(3)文化負載詞需補充
文化負載詞是指蘊含社會文化含義的詞匯,為某一特定文化所具有,相對于另一文化來說比較陌生,在翻譯實踐中,要對這類詞匯補充相關的文化信息,使外國讀者能領略陶瓷器物背后蘊藏的厚重中華文化。例如,“佑陶靈祠”是指為了紀念窯神(又稱風火仙師)童賓而修建的祠堂。傳說他為了反抗太監潘相的殘酷統治,縱身躍入窯中,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瓷器的燒造成功,挽救了眾多窯工的性命。在翻譯這一負載獨特神話的文化詞時,應該在有限的空間里對童賓的身份做一補充。又如,陶瓷紋飾經常借用一些歷史故事作為題材,與中國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蕭何追韓信”這一漢代歷史故事出現在陶瓷紋飾上,不為一般外國讀者所熟悉,這時就應該加上相應注釋對蕭何和韓信的身份做必要的解釋和說明。
例8 清雍正青花纏枝蓮紋“佑陶靈祠”扁
建議譯文:Blue-and-White Hanging Board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You Tao Ling Ci”(Memorial Hall of Kiln God, Tong Bin)and Interlocking Lotus Branches,Qing Dynasty, Yongzheng Reign(1723-1735)
例9 金三彩蕭何追韓信紋枕
建議譯文:Tricolored Porcelain Pillow with Xiao He Chasing and Persuading the Stay of Han Xin(Xiao He, the Prime Minister, and Han Xin, a most significant member of the brain trust of Liu Bang,the first emperor of Han Dynasty),Jin Dynasty(1115 -1234)
陶瓷器物是物化的文化,是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平臺。作為一種獨特的文本信息,陶瓷器物名稱概括了作品本身的主要特征,是其門楣和眼睛。在當今對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由于漢英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異,陶瓷器物名稱的翻譯應遵循外國游客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背景,采取改譯、減譯和增譯的變通手段,以使中華陶瓷瑰寶更好地走向世界。
[1]楊紅英,馬海瀅.博物館瓷器展品名稱英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2,(3).
[2]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趙善青.漢英語言的意合與形合[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