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敦禹 魏建國 李寧
(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大連 116000)
十八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63.78%,農民的體質狀況和健康水平對國民經濟和全民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1]。農村體育的發展制約著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全民健身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群眾體育的投資,農村體育健身工程逐步得到落實,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普遍提高。然而全民健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在廣大農村體育健身指導與科學健身知識的普及相對滯后,科學健身知識的匱乏成為目前農村體育發展的一大障礙。《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明確提出加強農村體育健身服務站及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為農民體育鍛煉提供保障,全民健身的規模上來了,質量也要上來,要提高公民科學健身素養,引導廣大群眾科學健身。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黨和國家相繼出臺的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身體健康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漸漸顯現。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及奧運會、全運會等重大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人們對體育的熱情愈加強烈,對體育的功能逐步了解。以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的群眾體育蓬勃發展起來,
“生命在于運動,健康源于鍛煉”正逐步深入人們意識。殷曉輝、任保國對山東省部分農民體育健身意識調查顯示,96.16%的農民認為參與體育健身有助于身體健康,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2]。農民體育健身意識的增強為農村體育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近年來,國家連續投入大量資金支持農村體育建設。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國共建設完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31306個,正在建設的25567個。農村體育健身工程已服務全國農村人口3.3億,將成為農民體育健身的主要場所[3]。張慶來、宋杰等人在對山東省部分行政村健身路徑使用情況調查顯示,農村雖然設置了健身路徑,但多數處于閑置狀態,有的已經廢棄或雜草叢生,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47.3%的人表示不會使用,26.7%的村民表示害怕使用不當造成傷害[4]。由于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健身知識掌握甚少,缺乏科學的健身方法和技術指導,鍛煉效果不佳,甚至出現運動損傷,一部分人們對體育運動望而止步。農村體育健身知識匱乏,嚴重阻礙農村體育的發展。
在發展大眾體育和推進全民健身的過程中,體育健身功能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人們對體育健身知識的掌握,這是大眾體育健身逐步走向科學化的必由之路。普及體育健身知識不僅可以提高農民體育文化水平、促進科學體育鍛煉方法掌握,而且可以進一步深化農民對體育功能的認識,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生命在于運動”更重要的是科學運動,人們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健身知識才能夠真正投入到體育鍛煉當中,全民健身才能真正得到落實。如何加強科學健身知識的普及是現階段農村體育工作面臨的一大挑戰,關乎全民健身事業發展。
農村體育基層組織是農村體育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是農村體育建設的責任主體,肩負著傳播體育科學文化知識和體育文化素養的重任。農村基層體育組織涵蓋縣、鄉鎮、村等基層體育組織,各組織應充分認識到加強體育健身知識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將體育健身知識的普及納入工作規劃。健全基層農村體育組織,在縣、鎮專門設立體育行政部門,負責轄區內群眾體育的組織與指導,負責科學健身知識的普及。在行政村設立健身活動中心,適時培養一些體育鍛煉積極性高、文化水平較高的村民或村干部利用閑暇時間指導大眾體育鍛煉,傳播科學健身知識。縣級體育行政部門應定期逐級開展體育健身培訓工作,要切實研究制定發展政策,逐級落實建設、運行和管理責任,確保規劃落到實處,努力推動體育健身知識普及工作。不僅有利于農民體育健身知識的掌握,還有利于增強人們體育健身意識。
社會體育指導員源于基層、服務基層,是全民健身服務的基本骨干,是廣大群眾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良師益友,是推動體育事業尤其是全民健身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體育人才資源,更是普及體育知識推廣科學健身方法的核心力量。截止2011年初全國有10萬人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證,平均2.3萬人擁有一個社體指導員[5]。由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幾乎全部是提供志愿服務的,現階段我國體育部門主要是提供培訓和認證服務的,指導員拿到資格證但在一線做輔導的并不多,尤其農村經濟基礎、環境條件與城市社區相比差距較大,體育指導員嚴重缺乏。政府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應結合體育院校與高等學校體育院系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加強基層社體指導員的培訓,吸收基層常年健身人群成為社體指導員。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激勵評價機制,以促進獲得認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充分發揮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媒介越來越多,電視、廣播、報紙、圖書等大眾傳媒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為體育健身知識的傳播奠定了物質基礎。目前國內各種媒體雖對體育健身知識有所宣傳,但大都伴隨著體育用品的銷售,難以滿足農民需求。現階段農村體育消費水平很低,科學健身知識的宣傳應以政府為核心的體育文化事業為主。
加強體育健身知識的宣傳,各地政府首先應增強農民經常接觸的電視、廣播等傳播媒體的宣傳作用,設置專門的體育健身知識科普欄目,定時播放體育健身知識。伴隨著網絡在農村的快速發展,體育健身知識的普及應充分發揮網絡方便、快捷的特點,加強各地體育部門全民健身網站的建設,做好體育健身知識這一板塊的更新。并且積極做好網站宣傳工作,使群眾能夠利用這一渠道獲取體育健身知識,指導自己的體育鍛煉。
其次,在農民體育健身場所設置體育健身知識宣傳欄,由村干部或體育活動愛好者負責定期更新和維護。現階段鄉鎮文化部門在進行的“文化下鄉”的活動中,應把體育健身知識納入其內容之中,制作體育健身宣傳片,供廣大群眾觀看,促進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
各地政府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農閑時間積極引導、組織城鎮社區體育指導員、學校體育教師以及社會具有健身知識的志愿者組成體育健身服務隊伍,深入各基層農村指導體育鍛煉,教授體育健身知識,不但能夠豐富群眾體育健身知識,還能增強農民體育健身意識,為全民健身的更快更好發展做出貢獻。當然,地方政府部門應該對志愿者服務隊伍給與適當的物質或精神獎勵,以激發大家的積極性,吸收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服務隊伍之中,為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注入活力。
農村體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村體育要切實做好體育健身知識的普及工作,確保農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與農民體育健身知識的普及工作相協調,和諧發展。農民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健身知識,才能夠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目的,農村體育才能夠得到切實發展。
[1]夏成前.農村體育若干問題解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2):11-15.
[2]殷曉輝,任保國.新型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策[J].山東體育科技,2013,35(4):115-118.
[3]張旭光.五年投入118.3億,農民健身工程受惠百姓3.3億人[N].中國體育報,2011-02-28.
[4]張慶來,宋杰.農村體育硬件環境建設與運行狀況調研[J].山東體育科技,2013,35(3):110-113.
[5]馬永明.我國農村地區踐行《全民健身條例》的困境與對策[J].體育與科學,2011,4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