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超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1)
自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春節聯歡晚會以來,春晚就成為萬眾矚目的過年盛宴,登臺亮相的節目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武術也幸運地登上這一殿堂。由于中國武術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理念,以及武術節目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嫁接”,[1]以至于春晚武術節目的傳播理念呈現出多元化特點。
毋庸置疑,以中國武術為核心內容的節目,展示功夫是其首要目的。1983年、1984年的武術節目主要以原生態的形式展現,而進入新千年的武術節目則是以包含功夫技能的多元化展示。
在1983年的春晚武術節目中,全國冠軍葛春燕演練八卦掌、全國武術全能冠軍郝志華演練雙刀、王玨表演醉拳、李霞表演長穗劍、王建軍和于少文表演對練。1984年的武術節目是一家三口的氣功表演,分別是侯偉表演砸核桃、侯春雪踩雞蛋、候樹英撅鐵柱。雖然表演基本遵循武術套路和功法的原本形態,也沒有背景音樂、背景屏幕、聲光電的舞臺化輔助,但表演者的精湛技藝還是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與喝彩。
然而,21世紀以來的武術節目卻是以多元化表演呈現,功夫技能蘊含其中,例如《壯志凌云》中的頭頂梅花樁、頭手翻,《劍心書韻》中的二指禪倒立、一指禪倒立,《功夫世家》中的頭開鋼板,《盛世雄風》中的旋風腳接劈叉、旋子轉體兩周接劈叉,《百家姓》中的嘴咬腳舉腿等。從武術功力的角度看,一指禪、二指禪是展示手指力量的功夫,頭開鋼板是展示頭部硬度的功夫,頭手翻是展示頭部力量和身體協調性的動作,旋子轉體兩周是展示騰空難度的功夫,而嘴咬腳舉腿是顯示柔韌性的功法。盡管上述節目已是武術的多元化表意演出,但功夫技能仍然得到充分展示。
農歷春節是中國人團圓喜慶的日子,所以春晚武術節目展現娛樂元素也是必然。《狗娃鬧春》就演繹了一群男娃娃們通過與女娃娃的嬉鬧情景表演,在孩子們可愛的武術動作中表現出熱鬧的氣氛。《十二生肖大拜年》亦通過孩子們所扮演的小動物,生動地展示出孩子們那活潑好動的靈氣,為節日增添喜慶的氛圍。《英雄小哪吒》中小娃娃們神氣的武術動作也營造了歡樂輕松的節日氣氛。《功夫世家》節目通過比武營造出搞笑、幽默的無厘頭打斗形式,成功地烘托出節日的歡樂情景。在《龍鼓喧天震四海》節目中,成龍率領一群身著黃色古裝的武者,在打鼓中演繹武術功夫,擊鼓的形式和聲響都充分彰顯出喜慶的氣氛。
《狗娃鬧春》、《十二生肖大拜年》、《英雄小哪吒》三個節目充分利用了孩子們的天性,在他們天真活潑的打斗演出中,表現出童話世界中的意趣,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節目的歡樂氛圍。《龍鼓喧天震四海》利用傳統節日喜慶元素,通過集體打鼓的古裝演出,將我們帶回到傳統社會的熱鬧景象中,歡快、清脆的鼓點無不渲染著中國年的祥和味道。《功夫世家》則利用現代娛樂元素,融合女性主義視角和無厘頭的幽默手段,通過“雞毛男”、“斗雞眼”、“磁鐵男”、“老頑童”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營造出滑稽、搞笑的快樂場景。
春晚武術節目不僅展示功夫技能和烘托喜慶氣氛,同時表演中還隱含著敘事邏輯。[2]盡管1985年的春晚武術表演節目仍然延續原生態的武術技能表現,但這次演出已經將武術表演注入一定的故事情節。節目通過制造“媳婦”與各路好漢的矛盾為故事線索,引發出他們之間的打斗場景。[3]這臺節目成為春晚武術表演敘事邏輯的開端。1994年的《狗娃鬧春》展示了男娃娃們爭搶在女娃娃面前顯示武功的過程,將女娃娃塑造成功夫強人,最后以女娃娃蓋過男娃娃的武藝而結束,其背后也蘊含著女性主義的敘事邏輯。2003年的《十二生肖大拜年》同樣演繹了“動物們”比武逗趣的故事。
《功夫世家》講述了一群習武人的練功、比武、打鬧的過程,在比武中又介入女性主義的視角,通過功夫女高手巧妙、機智的動作戰勝功夫男人。《除夕的傳說》講述的是英雄打斗“怪獸年”的故事。節目以“怪獸年”的電子動畫作為背景屏幕,以韓庚扮演的英雄與“怪獸年”的打斗過程為內容,展示了英雄的功夫技能。在打斗中,韓庚既有武術打擊動作,又有現代舞的動作,且以電子游戲的展現方式擊退和擊敗怪獸,這體現出武術敘事的后現代邏輯。[4]《劍心書韻》節目通過少年持筆練功、站立在書簡上手拿筆向下俯身、俯身背負少年等動作,勾畫出青少年們文武雙修的故事邏輯。
意境是藝術表現的內容,同時也是中國武術呈現的方面;作為萬人矚目的央視春晚節目,武術理所當然地也要傳達中國文化的意境之美。[5]在2007年的《行云流水》節目中就有清晰地體現,武術表演者身著白色、淡藍、淺紅色等寬松流暢的服裝,在藍色、綠色的背景下,在中國古典音樂的伴奏中,演繹出一場極具抒情的視覺盛宴。節目通過柔美的動作、典雅的音樂、清爽的環境,將觀眾隨習武人引入到一種忘我的自由境界中。武術表演運用太極拳剛柔松弛、快慢相間的原理,并柔和現代長拳的動作理念,加入高難度的跳躍接靜力平衡動作,讓觀眾又領略到那種技藝的隨心所欲和揮灑自如的意境。
2010年的《對弈》節目仍然以藍色、綠色為背景,以舞蹈和武術為兩翼,組成文武陣型。表演充分展現出中國文化中的剛柔相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陰陽相克、陰陽相濟的意境。以王亞彬領舞身著淺紅色服飾的方隊,竭力表現出柔美的舞姿;而另一方身著深灰色服飾的武術方隊,則扮演著陽剛的角色。雙方舞者通過相互動作表現和路線運行穿插,以武舞身體展現出剛柔的文化意境。雙方的斗爭表現出傳統文化的陰陽相克;所有演出者組成太極圖,以及男女合舞又表現出陰陽相合。《劍心書韻》時而以中國傳統書法為背景,時而又以云山作為背景,武術健兒們在書畫與云山中讀書和練功,完美地展示出功夫人修身養性、融入自然的天人合一意境。意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春晚武術節目也充分地展示出這一方面。
武術節目之所以能夠屢登央視春晚舞臺,究其原因是,其有力地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6]《龍鼓喧天震四海》以振奮精神的鼓樂為表現手段,通過大鼓和小鼓的配合,演繹出雷聲威震四海的豪氣。《壯志凌云》以火作為背景,以兒童甩鞭子開始,表演者身著黃色、大紅色的鮮艷服裝;以伴有增強氣勢的發聲演練硬朗的少林拳,通過頭頂梅花樁等高難度動作,刻畫出中國人克服千難萬險的豪情壯志。成龍《男兒當自強》的配曲,也扣合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雄心壯志。
《盛世雄風》節目通武術表演者聲勢浩大的陣營,利用武術冠軍的高難度動作,例如高騰空旋風腳外接劈叉、旋子轉體720度外接劈叉、上排棍后空翻等,成功演繹出強大的精神內涵。宏大的武術表演陣營和高強的功夫演出都寓意著祖國的繁榮和昌盛,也體現著繼續奮斗的決心。《少年中國》中的武術動作并沒有很大難度和創新,但節目的臺詞卻很有震撼力和寓意。“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節目將國家與少年的關系連接起來,在少年的武術動作中彰顯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劍心書韻》節目也通過少年的文武雙修來展現努力奮斗、進步不止的精神世界。總之,自強不息是民族精神,同時也是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
中國武術之所以被冠以博大精深之謂,是其不僅僅表現為單純的肢體技術,更包含著諸多的精神理念。武術節目之所以能夠屢次登上春晚舞臺,不但是其具有中國文化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其有著厚重的傳播價值理念,通過武術可以傳播諸多精神理念。簡言之,武術節目是通過外在的形式來展示民族的內涵。
隨著觀眾欣賞品味的提高和現代科技的進步,春晚武術節目開始逐漸“嫁接”多種現代性的元素和利用聲光電舞臺背景的配合,以至于春晚武術節目的傳播理念日漸呈現出多元化復合的特征。從80年代的原生態武術技能的展示,到2014年的《劍心書韻》中所包含的技能、敘事、意境等多種表現力來看,我們認為,春晚武術節目正趨向迎合現代化的多元化文化表意傳播路徑發展。
[1]郎昆.淺談春節聯歡晚會的走向[J].電視研究,1995(1):28-31.
[2]宗維潔,梁聞銘.論武術舞臺表演藝術的發展趨勢——從央視春晚武術節目的視角[J].山西體育科技,2013(1):25.
[3]王少寧,劉斌.央視“春晚”武術節目的發展歷程評述[J].武術科學,2012(7):29.
[4]遲祥,王歡.春晚:傳統文明與后現代文化的碰撞[J].青年記者,2013(15):64-65.
[5]吳松,王崗,朱益蘭.武術意境——中國武術藝術理論初探[J].體育學刊,2013(2):99-102.
[6]劉敏濤.從十二生肖看武術類電影文化傳播[J].青年記者,2013(1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