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欣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體藝部 浙江杭州 310018)
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視頻會議上指出,“推進素質教育,是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題。”高職院校體育教育要為職業人培養目標提供積極服務,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的體育教育是學生情感和素養的真實流露和實踐感化載體。在體育教育中,體育課程、課余體育鍛煉、運動訓練和競賽及體育社團等諸多環節的工作,都是促進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潛在和現實載體。通過體育教育有效促進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及發展后勁,是高職體育內涵建設的重要之舉。
隨著近幾年招生政策改革和擴招,高職院校生源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缺乏學習的動力、對學習沒有熱情,克服學習困難的自覺性與毅力不足,許多畢業生仍存在愛崗敬業不足、意志品質薄弱、工作倦怠、人際溝通技巧缺乏、團隊意識欠缺等職業素質缺陷,沒有樹立牢固的職業思想和職業道德規范。
據畢業生跟蹤調查數據顯示:90%以上企業用人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識和技能,而是職業道德方面的標準。調查的排序結果依次為誠信、敬業、責任感、合作精神等,而其次才是工作經驗、職業技能和知識水平。這表明企業在聘用高職生的關注點是人格修養和行為品質。所以,研究學生基本職業素質的培養成為職業養成教育的主要目標。
現階段高職高專體育教育改革,多為圍繞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構建,關于體育教學以外的校園體育活動的創新實踐研究匱乏。其原因在于管理體系、激勵機制、學校支持等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校內外一體化”的發展,也滯后了全方位發展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育改革是體育教育有效促進職業素質養成的重要載體,如果說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橫向發展,職業素質養成則是縱向深入,高職體育教育內化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是對體育教育改革終極目標的提出,構建體育教育的職業素質養成模式具有一定重要意義的價值。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對于體育教育內化學生職業素質養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與教育部關于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通知(教體藝[2007]14號)中均指出“體育鍛煉和體育運動,是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磨煉堅強意志、培養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把加強學校體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真正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當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由此觀之,高職體育的價值顯現于健康性、職業性和文化性,其之間的關系層層遞進,職業素質養成是高職體育職業性的重要表現。
體育課內外活動是一種校園中特定的文化氛圍,以學生為主體,利用體育活動的載體,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以滿足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從感性的體驗開始中形成學生的體育價值觀。所以,校園體育活動的形成、發展及變化,是與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業競爭能力及其社會適應能力的需求和發展相適應。
體育活動的體現于體育課內、外教育教學兩個方面。通過認識體育,了解身體運動和生命的必然規律,從而影響每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直至影響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因此,營造高職校園體育文化,具有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性質和功能,可為學生綜合素質、就業競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奠定極其重要的基礎。
3.1.1 體育運動參與、興趣與鍛煉習慣養成
以課余體育鍛煉考勤、體育課堂教學考勤以及課余體育鍛煉、運動俱樂部,體育文化節、體育俱樂部杯系列比賽等載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養成經常參與鍛煉的良好習慣,并建立科學的現代生活方式。以體育選項課課程設置為平臺,為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愛好,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和能力提供有利支持。
3.1.2 職業崗位核心素質
根據專業崗位的職業工作特征和服務特征,在發展一般身體素質的同時,需要通過特殊身體素質練習,提高工作耐力、腰背肌肉力量和心肺機能。同時,利用野外生存、自我保健、應急救生與防身防衛技能學習,培養職業崗位適應能力。
3.1.3 職業崗位非智力核心能力
素質拓展主要利用室內或場地開展以團隊、個人形式的拓展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競爭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以及意志力、注意力和抗挫能力等非智力核心能力,并期望產生積極的、持續的后效應。
3.1.4 運動休閑技能與身心健康
根據崗位的工作特征和活動方式,休閑體育將成為職業人未來主導性的體育活動,通過學習休閑體育基礎知識和小球類(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臺球)運動、體育舞蹈(社交舞)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基本掌握休閑體育的核心技能,為未來職業人激發鍛煉參與熱情,提升鍛煉效果,引領生活方式作積極的保障作用。
基于以上高職體育教育中核心要素的構成,構建職業素質養成模式,包括課內職業實用體育教學課程的制定,課外體育俱樂部或社團功能的開拓以及校外社會服務團隊的培養三方面。
將職業素質養成教育融入高職體育教育中,其主要結合學校的專業設置和體育特點,分為課內、課外體育課程。對于有特殊要求的專業,也可按崗位需求,增加其它教學內容,本文以空中乘務專業為例。根據民航乘務職業“站立型”工作特征和“文明形象”服務特征,課內教學結合專業與崗位特點,以強化發展對職業重要的身體能力及其相關職業素養能力為目的,所以,職業實用體育課程可以由不同模塊內容組成,如職業體能、防身防衛、實用游泳、休閑體育、形體禮儀等。
職業體能與保健按摩課重點培養學生一般耐力素質、抗疲勞能力、抗暈旋能力、身體平衡能力、肢體反應敏捷性與應急能力;了解職業工作疲勞狀態下積極性休息的基本保健按摩技術與應急狀態下的急救常識。防身防衛課重點傳授防身防衛的基本技術與技能,重點發展腰背肌肉力量,培養競爭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實用游泳與水上救護課通過課內外相結合的培養路徑,使學生能基本學會實用游泳技術,掌握水上救護常識與救護技術;重點發展心肺機能、身體協調素質、腰背肌肉力量與一般耐力素質。休閑體育培養學生體育舞蹈(社交舞)的運動基本技術和技能,重點發展手腕靈巧性和注意力的集中與分散能力、腰背肌肉力量,培養協作精神、意志力、競爭能力和抗挫能力。
職業崗位非智力核心能力的培養,素質拓展課利用室內或場地開展以團隊、個人形式的拓展活動,主要由拓展訓練教學完成,采取室內場地或室外基地開展素質拓展途徑,培養職業人需要的競爭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以及意志力、注意力和抗挫能力等非智力核心能力。
在課外體育課堂中,以體育協會或俱樂部以及運動隊的組織形式為載體開展素質養成教育。導師制的組織方式,幫助和提升體育愛好者的運動體驗,組織校內聯賽、校企聯賽等,積極推進體育運動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分享和利用良好的體育氛圍,吸引和遷移更多的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激發職業素質自我養成能力。
高職體育教育中職業素質養成模式的構建,包括課內職業實用體育教學課程的制定,課外體育俱樂部或社團功能的開拓以及校外社會服務團隊的培養三方面。以體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和激發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的提升;基于學生職業素質養成的創新教學模式,為構建高職體育大課程體系提供了保障,提升了高職體育課程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體育教育與學生專業培養目標緊密結合,是現代高職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體育教育手段,有效促進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能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及發展后勁,豐富高職體育教育的內涵建設。
[1]洪致平.探索現代服務業“職業人”培養之路[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1).
[2]劉明星,曾萍.從用人單位的視角分析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及培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29):163-164.
[3]胡振浩.職業體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惠根.浙江省高職院校“準職業”實用性體育教育的趨向性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7).
[5]惠根.體育教育改革與探索[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