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昔林 陳攀 連虎虎
(四川農業大學藝術與體育學院體育系 四川雅安 625014)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作為教育大學生如何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又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四川省普通高校的傳統評價方式已不能全面地反映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綱要》要求成績評價更綜合、更全面、更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發展。作為現當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領域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成績評價,是學校實現體育教育科學管理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推動著教育教學的發展,也是提高普通高校公體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四川省大部分高校公共體育課成績評價體系并不完善,也不夠客觀,仍然是以運動技術能力為中心的終結性評價模式,高校公共體育課成績評價體系“應試化現象”和“競技化現象”過于明顯。但是,在素質教育觀念面前,這種評價的弊端和局限性已經顯現出來。構建一個符合現代化素質教育背景下科學的、綜合的、客觀的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并加強它的可操作性,是我們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四川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成績評價體系。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有關的理論書籍與文獻資料,為本文的調查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收集CNKI數據庫中有關在高校體育課成績評價研究方面取得的理論及實踐成果,為本文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設計了兩套不同的問卷,分別針對所調查的學生群體和體育教師群體。將問卷發放給調查對象進行調查,其中,針對學生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61份,有效問卷454份,回收率為92.2%,有效率為90.8%;針對教師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47份,有效問卷45份,回收率為94.0%,有效率為90.0%。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再對所調查的10所高校的體育教學部實施的教學大綱和體育課成績評價方法等材料進行分析研究。
1.2.3 訪談法
通過與多名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及公體部負責人的交流,了解他們對當前普通高校體育課學生成績評價體系的意見及建議。
1.2.4 數據統計法
運用Excel電腦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整理并分析,以獲取相關數據,為本項目的開展提供依據。
2.1.1 評價形式單一,缺乏經常性
現行高校公共體育課以自上而下的評價為主,學生參與評價為輔,根據對四川省10所高校的調查所知,對學生參與評價的比例只占總成績的10%,而運動技術專項的測試成績占40%~70%。又因為學生年級的不同,參與評價的因素還有身體素質測試和體質健康測試以及不同的理論考試等等。運動技術考試內容就是教師在課堂中所教授項目的技術、技能,以學生掌握程度的高低給予達標和技評的分數。運動技術專項的評價忽略了學生的參與過程及非智力因素,過分注重達標成績,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體育課的興趣,應試參與現象明顯。在總成績中比重占第二位的是理論考試,在所調查的10所高校中,理論考試分值均占20%。但是就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92.3%的學生提出,體育理論考試只是象征性的作業式考試和偶爾的開卷考試。幾十年來“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學生體育運動理論知識的單薄,導致學生在課外和以后的體育活動中不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對學生參與評價(出勤)只占10%,更是讓學生為分而上課,在體育課的參與過程中缺失積極性。在調查現狀看來,貫穿整個學期體育課評價的就只有對出勤的考核,而運動技術的評價往往是期末測試的一錘子買賣,缺乏綜合性評價的經常性。
2.1.2 評價標準統一化,缺乏“因人而異”
素質教育要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但是,現行高校公共體育課的評分都是教學大綱規定的統一標準進行評分。這種方式看起來公正公平,但忽視了不同學生存在不同的客觀差異性。而學生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下獲得的運動能力以及后天的飲食、勞動負荷等一系列因素都從不同的方面決定著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這種統一標準的評分方式,不能良好的發揮鼓勵和督促的作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應該發揮地大部分作用是檢查平時學習,而不是運動人才的選拔,不應該以統一標準量化,這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不統一的。
2.1.3 評價的思想觀念陳舊
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是現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在各高校的公共體育課成績評價體系中,占最大比重的仍然是以競技體育的方法,統一的標準考核學生的運動技術和身體素質,沒有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態度、學習效果、情感體驗等等。這種方式造成了學生“喜歡體育,但是害怕體育課考試”的現象。學生的參與只是圍繞考試的項目轉,雖然這種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掌握了某一部分運動技術,僅此而已,卻不能論證人的行為的主體性、創造性以及更高級的心理過程,這種簡單化了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育大大忽視了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基本要求,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學生成績要從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幾個領域綜合性地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價。
3.1.1 經常性評價與最終性評價相結合
普通高校對學生公共體育課的成績評價應該經常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進行成績給予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參與體育課的過程進行評價。經常性評價應該將學生的努力程度、進步幅度、平時表現、參與熱情等因素納入成績考核的范疇,并且將這些評價的結果及時地反饋給學生,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況,看到自己的問題,以便及時調整參與體育課的狀態。教師也應該根據評價的情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來解決問題,以便主體和客體相結合起來提高體育課的學習效果,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參與接下來的課程和不斷進步。調查問卷顯示,四川省普遍高校公體課教師都認為終結性評價簡單易行,能做出較準確的判斷,對參與過程進行經常性評價不易操作,且難度較大。這一觀念必須轉換,只有增加經常性評價的比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課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理論學習的考核應該對原來很少的作業式考核和開卷考試的形式進行轉變。體育理論知識作為公共體育課傳授運動技能的基礎和學生課后指導自己進行科學鍛煉的基礎,應該貫穿整個課程的教育教學,更應該貫穿于整個考核過程,經常性的作業和閉卷考試勢在必行。因此,未來的高校公共體育課學生成績評價應從單一的最終性評價轉變為最終性評價和經常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3.1.2 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客觀評價主要是指按照統一標準對學生的運動技術技能進行測量,而主觀評價主要是指對學生的參與態度、習慣養成、意志品質、自信心、自尊心和合作意識等。因為學生的社會適應目標也是成績評價的重要因素之一,客觀評價的功能在這一方面是遠遠不夠的,而主觀評價恰好可以補充這一點。此外,學生作為被教育者,不僅是被評價者,也應該是評價的主體之一,學生應該對自己的學習進展和程度有所了解。因此,采用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互評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不但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增進師生和同學之間的交往,也能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和諧師生關系,最終促進教學,提高學習效果。
因此,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目標以及高校公體課程目標的角度出發,制定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衡量學生三維健康為主的評價體系,從而完善地對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和運動技術水平改善程度做出綜合性地評價。
3.1.3 評價過程注重“因人而異”
“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思想必須從始至終地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評價。四川省高校公體課成績評價應該重新調整各項考評內容的比例,而且應該注重因人而異,充分體現人性化,盡量避免以相同的標準去評價學生。例如,部分學生參與體育課時并不認真,但是由于先天優勢,擁有極強的運動能力,也能取得好成績,學生自己參與體育課的熱情無法得到充分發揮;而有的學生非常認真地上體育課,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由于先天身體素質較弱,始終無法達到標準的要求,最終卻被視為“不及格者”,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受到打擊。這種評價忽視了“因人而異”的因素,他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進心和自尊心,而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激發學習動機的關鍵。
現在在四川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的評分模式中,受到大家肯定的是:絕對成績+相對成績+非智力因素成績=最終成績。絕對成績是指在公體課期末時進行的最終測試,它是對運動技術水平和體育理論的考試,這一方面只重視結果,并且作為比重中較大的一部分列入總成績的范疇。相對成績是指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進步幅度的評分,這一方面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評分標準化、全面化、人性化,所以應該適當調高這一部分分數的比例,這種評定應該從初期、期中、期末以及更多階段性的測試,并且保存這些數據,后期的成績減去前一期的成績,所獲得的數據稱為進步成績。相對成績可以體現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智力因素成績應該包括學生上課時的意志、品質、態度、精神等方面。這一成績需要師生相互進行,并且客觀的進行評價。非智力因素成績可以充分體現出評分的合理性、客觀性及動態評分的優越性,它作為人性化思想的體現,在四川省未來的高校公體課中應該提高其在總成績中的比例,并進行推廣。
總之,在評價過程中注重因人而異,將學生體育課成績評價的中心轉向對教學項目參與程度和綜合性體育認知能力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學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參與鍛煉、享受運動的快樂,為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打下基礎,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才能客觀的發揮它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的指導作用,使學生正確理解體育運動的內涵及其與全民健身的關系。
3.1.4 樹立“健康第一,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
針對普遍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最終教育目的來說是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而并不是競技體育中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強。而傳統的公體課成績評價往往是以“量化”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量化”考核過于單一地強調學生的競技水平和運動能力的量化指標,這種考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體制有所提高,但對于普遍學生來說,也會產生部分消極的影響,因為不同學生的先天運動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水平高,有的弱一點,因此,對成績的評價不能只停留在學生的量化成績上,而應著重強調培養學生進行自我鍛煉的能力和終身體育意識,這才是強身健體、增進健康的基礎。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指導綱要》對心理健康目標的要求是“學生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因此,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學生參與體育課的積極性,自我構建身心健康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在四川省普通高校公體課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提高認識,努力構建一個“健康第一,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教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中全面、自由、和諧、綜合性地發展。
[1]史立峰.陽光體育背景下學生體育成績評價體系構建之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4(6):107-109.
[2]王智慧.大學體育課程評價體系與成績評定模式的創新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8,29(7):91-94.
[3]董聲.我國體育課程目標與體育成績評價演變的歷史回顧[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3):22-23.
[4]徐焰.高校體育課程考試方法的改革[J].體育學刊,2004,11(11):88.
[5]李金龍,王曉剛.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審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15,29.
[6]董玉福.體育課發展性成績評價對大學生體育意識影響的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0(4):81-83.
[7]張磊,方小華.重構生態和諧的學校體育課堂[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23(2):104-107.
[8]陳鳳英,馮巖,劉威.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學生學習評價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9):85-88.
[9]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234-257.
[10]王華倬.中國近現代體育課程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9-131.
[11]沈娟.四川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現狀與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
[12]李柱.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考核評價[J].運城學院學報,2010(2):66-67.
[13]鐘勇為.再論大學模糊型課程管理[J].中國電子教育,2008.
[14]周義義.普通高校新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初探[J].體育與科學,2007(9):95-96.
[15]張鐵明,譚延敏.新世紀普通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9):117-118.
[16]薛文敏,董曉起.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0(1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