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龍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廣東廣州 510990)
乒乓球作為一項全身運動,它所特有的速度快、變化多的特點使參與者全身肌肉和關節得到活動,從而提高動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動的能力,它需要敏捷、復雜的行為與當機立斷的反應,對頭腦及體能均有很高要求,在高校乒乓球選修課中深受同學喜愛。伴隨著乒乓球運動的不斷發展,比賽中擊球的路線與落點變化越來越多,對抗性擊球的回合數等逐漸增加,對乒乓球步法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若要提高擊球質量來調動對手,就必須使身體處于較為理想的擊球位置,而最佳擊球位置的獲得則依賴于良好的步法與移動。
在高校乒乓球選項課的學生中,即使學習后手法穩定,在實戰中還會出現擊球連續性差、失誤多,究其原因是不會移動,站在同一位置打球,完全沒有重心轉換。因此,在高校乒乓球選修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步法教學,讓學生能活躍起來,在跑動當中打球。
步法是運動的基礎,在比賽中來球的落點不斷變化,正確的步法能使自己移動到合理的擊球位置。沒有靈活的步法是不能適應訓練和比賽需要的,同時會影響技術水平的發揮與提高。
步法是指乒乓球運動員為回擊不同來球而變化位置時所采用的合理移動方法[1],它是及時準確地使用與銜接各項技術動作的樞紐,也是執行各項戰術的有力保證[2]。
乒乓球步法的區分:從移動范圍來說有大、中、小三種不同范圍;從移動方向來說有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斜前方、斜后方等不同移動方向;從移動方法來說,有單腳、雙腳、混合移動;從移動形式來說,有平動、滑動、跳動等[3]。
乒乓球步法的具體種類有以下幾種。
(1)單步:動作簡單,移動范圍小,重心移動平穩,當來球距離身體較近時使用。動作方法是以一腳的腳前掌為支撐,另一只腳向前、后、左、右移動一步,身體的重心也隨之落到移動腳上,完成揮臂擊球,應用于近網短球較多。
(2)跨步:移動范圍比單步大,當來球離身較遠時使用,移動速度快,多用于借力回擊。動作方法是來球異側腳蹬地,同側腳向來球方向跨出一大步,身體重心隨即移至該腳,另一只腳迅速跟上。由于一腳移動幅度大,常會降低重心,不易連續使用,常用于正反手防守或進攻。
(3)并步:移動范圍在半臺范圍,一腳先向另一只腳并半步或一小步,另一只腳在并步腳落地后即向同方向移動。其特點是移動中身體沒有騰空,重心較平穩。一般為進攻型選手或削球選手在左右移動時運用,回擊一般速度的來球。
(4)跳步:移動范圍在2/3臺,比并步快速有力。兩腳幾乎同時向來球方向蹬地,來球異方向腳先著地,雙腳有瞬間的騰空,離來球較遠的腳先落地,另一只腳跟著落地。動作幅度較大,有利于發力進攻。常被進攻型選手在左右移動進攻中使用。
(5)交叉步:移動范圍比其他步法大,適用于從球臺一側到另一側回擊球使用。動作方法是來球同側腳蹬地,異側腳向來球方向跨出一大步,異側腳的腳后跟先落地,并注意異側腳與球臺垂直,在身前形成交叉狀,然后同側腳迅速跟上腳前掌內側著地,解除交叉,使用時注意腿、腰、上肢密切配合,協調用力。常用于側身進攻后的撲正手,或正手大角度進攻后回反手時使用。
(6)墊步:也稱還原步法,在完成一次完整的擊球后,身體重心從一側腳移動到另一側腳,重心落地的一瞬間,腳前掌用力蹬地還原,使重心保持在兩腳之間。墊步是重心還原的必備技術,適用于每次擊球的重心調整。
(7)小碎步:移動頻率快,范圍小,依靠兩腳前掌快速移動調整擊球點的位置,可用于原地的重心調整和小范圍的移動、還原。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調整步法,高水平的運動員都很善于運用小碎步。因此我們在教學訓練實踐中應該高度重視。
乒乓球運動講究的是“三分手法,七分步法”,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講步法比手法還要重要,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盡快上手,找到打乒乓球的樂趣,手法的教學研究比步法教學研究的內容豐富,包括明星球員的教學片中普遍存在“重手法、輕步法”的現象,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手法的訓練上,而步法的教學講解相對滯后。
正確的腳步用力是快速移動的基礎,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全面了解步法類型對乒乓球運動的步法移動是大有好處。選修課學生的基礎技術比較薄弱,所以很多老師都是教授單一步法為主,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學生對于不同位置的來球應該具體運用何種組合步法的了解知之甚少,學到一定程度就會限制了學生的水平發揮。
在乒乓球教學中多數老師采用單一步法教學和復式步法的教學順序,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還原步法(墊步)和調整步法(小碎步)的重視,造成學生在實戰中的步法運用能力較差,出現還原意識不積極、步法調整不到位、擊球不合理等等現象。
在步法訓練中多采用徒手揮拍和身體素質訓練,特別是身體素質訓練法主要有折返跑、蛙跳、“摸臺角”等要求速度和力量的大運動強度的傳統競技訓練方法,短期內雖有一定跑動效果但不能使初學者充分體會到乒乓球的樂趣,反而感到步法訓練很枯燥,很累,會因此對步法訓練產生反感。
步法移動的主動到位是合理擊球的必要條件,比賽中要想充分發揮進攻優勢依賴于合理的擊球位置,而位置的選擇又取決于積極主動的步法,因此要培養積極主動的步法意識來創造進攻機會。培養積極的步法意識主要從三方面入手:(1)預判斷意識。此方法是要不斷的給學生灌輸盯球的意識,讓學生在對方擊球時盯住對方球拍,看到對方觸球板型及方向以便于提前反應移動,另外可根據自己擊球的線路來判斷對方大約回球位置,做好經驗積累。(2)找擊球點意識。每個來球的旋轉不同,弧線有高有低,落點有長有短,因此要了解不同性質的來球規律,保持好身體與球的合理距離。如下旋球飛行較慢,搓球時可選擇慢搓或快搓,攻打上旋球選擇在高點期擊球命中率較高等。(3)連續性意識。水平相近的同學之間會出現多拍來回球的情況,所以要培養學生連續進攻的意識,這就要求學生注意動作的緊湊性,在進攻后注意還原,積極爭取下一板。
教學內容里加入專門的步法理論課,讓同學了解步法的重要性,重點了解步法移動中腳部受力的情況。在講解示范中重視足部受力分析,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在步法移動中前足中區為足前區較為穩定的主要受力區域,前足外側區和前足內側區所受足底壓力峰值的大小與步法的動作形式有關,前足內側區比前足外側區更多的成為足前區的主要受力區域等理論[4]。
小墊步和小碎步在運動中起著承上啟下與調節銜接的積極作用,對提高擊球的連續性和積極性大有益處,是乒乓球步法中的精髓,然而大部分學生不能熟練運用,因此教學時可以要求:在進行半張球臺內練習的單行技術時必須有前、后、左、右小范圍快速移動,腳下步法要和軀干、手上擊球動作協調配合,并注意重心轉換,擊球動作完整。
在選修課教學中可以多采用游戲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快樂,培養運動樂趣,忘記腳下的步法,解放思想。或采用在教學中分組比賽法,看哪一隊組員在不定點輪換擊球中動作完整且失誤較少,在降低球速的情況下,學生能利用小碎步調整連續擊球,并讓學生自己做評委選出他們心目中移動擊球最好的同學,發揮榜樣教學的力量同時活躍課堂氣氛。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剌激和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并在教學實踐中,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慢到快的原則,結合手法練習統籌安排[5]。
步法教學是乒乓球選修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學中多采用理論結合實踐、乒乓球游戲等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使學生建立積極主動的步法意識,掌握步法移動的精髓,熟練運用墊步和小碎步,真正做到步法與手法的協調配合,從而促進乒乓球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1]徐增琪.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乒乓球)[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2]劉建和.乒乓球教學與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乒乓球[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
[4]尹彥,曲峰.對乒乓球運動中三種步法的足底壓力分析[J].體育科技,2011(2):24-29.
[5]張朝法.大學生乒乓球選項課中的步法訓練研究[J].體育世界,2013(9):19-20.